用錢砸開的大學門
文章來源: 碼農學寫字2022-08-14 05:16:08

用錢砸開的大學門

 

最近台灣的論文門和造假學曆在我的朋友圈引起了許多議論。突然想起2019年有一個聯邦詐欺案在麻州法院起訴了一幫名校和家長,被起訴的家長裏有不少名人,重點是他們每一個都可以拿鈔票當花灑。

詐欺案當年可真是轟動一時,搭公車在大巴上,司機和乘客都能就這個話題侃的水乳交融,世界大同。波士頓其實是個大學城,三步兩跳的就能從一個大學跳到另外一個大學;每年的8/31 和9/1 最好別出門,幾乎全城交管,都是學生在搬家。所以這案子在麻州起訴挺合宜的。

FBI 調查此案時取的代號叫做“Operation Varsity Blue“,Netflix 就拿這當片名拍了一部紀錄片。昨晚沒事,點出來看,看著看著我竟然瞌睡了,大學門是用錢砸開的,不是常識嗎?跟買一件名牌衣服是為了穿身上顯擺,不也是一個意思?

也許對於上大學花大錢這件事,我是提早打過預防針的。

早在2006年,當時的財經專家熱情推銷529,我就想研究研究上大學究竟得花多少錢?於是在圖書館上百萬本書的架子上,我竟然就挑中了這麽一本“The Price of Admission”。這本書說的卻是另外一種花錢方式。就好比我隻有買自行車的能力,卻挑了一本如何買噴射機的書,讓我大大開了眼界。

作者Daniel Golden 從2003年開始搜集求證,挖掘出許多名校如何在常春藤後藏了一道小金門,富爸爸們隻要拿對了金鑰匙就可以打開方便門。

其中有一個案,對於許多自己沒有響當當學曆的富爸爸們最具啟發性,因為這些人沒辦法用legacy 。但是富爸爸支票一簽幾百萬,對他們來說也不過就是個零頭。

那一個案的富爸爸是個可以拿金磚造大別墅的開發商。富爸爸1998年答應捐贈兩百五十萬給哈佛,他兒子1999年就進了哈佛,兒子拿著金閃閃的學曆娶了一個金發美女,金發美女的富爸爸後來選了總統。

作者的本意是想明白指出貧富不均,造成的門檻差距比天高,所以在美國窮人永世翻不了身。

誰知後來竟有許多富爸爸拿著書當消費指南,還三顧茅廬想請Daniel Golden 給他們當軍師,時不時的電話騷擾,要求作者「開個價吧,哈佛、耶魯、史丹福都可以,隻要有價,我就肯買。」

“Varsity Blue” 的總教頭Rick Singer 不知道是不是也受到了啟發,金鑰匙畢竟太金貴,大概隻有1%的富爸爸負擔得起。他這麽一算計把目標鎖定在10%的富爸爸,在小金門旁邊開個狗洞,喔,不,他是做大生意有大目標的人,用辭文雅點,他說那是「側門」。雖然小了點,但不管怎麽樣,隻要能鑽進去就行,而且收費可便宜多了。那倒是,勞斯萊斯還是比噴射機便宜吧?

剩下90%的人家可怎麽辦才好?有許多孩子確實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披荊斬棘硬是為自己開出一條康莊大道。

但是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隻要有能力總是希望能幫他們一把。各種為學曆闖關的合法行業也存在了幾十年,或上百年,比如老布希和小布希都上過的私立中學,這些可以跟英國Eton College 稱兄道弟的住宿學校每年的學費要六萬多。

最普遍的還是Tutoring 跟College Counseling。這中間的價碼各地有差異。以tutoring 來說吧,每個小時從幾十到幾百塊不等, College Counseling 也是,以鍾點計,每個小時兩、三百,如果是保證上壘,從幾千到幾萬不等,看成功率。

即使私校不在計算範圍,就Tutoring 跟College Counseling 粗略估計一下,至少上萬,那還不包括為了增加競爭力的各種才藝訓練。這隻是敲門磚,進了門還有一個幾十萬的大坑等著填。平常人家的孩子上大學,就算不是金磚,那也是美金一塊一塊地鋪上來的。

二十年前,有個同事自己是MIT 校友,他快50歲了才得一子。他跟我說,他為孩子存了一筆錢,等孩子18歲了,讓孩子自己決定,這一筆錢是要去上大學還是要去創業,隨他。但前提是,從此後,一切靠自己。

那之後我也總思考著,在美國上大學,到底值不值?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