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研究院關於閉關鎖國有益論中的致命錯誤
文章來源: luren_19702022-08-31 06:33:37

為了迎合皇上連任後即將采取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曆史研究院拋出了閉關鎖國有益論。

先不說皇上為什麽要閉關鎖國,這在我博客其它文章中有講。有興趣的歡迎去本人的文學城博客看看。

本文主要講一下那篇閉關鎖國有益論的致命錯誤。

要知道,明清兩朝都執行海禁等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這兩朝海禁的原因不同。明朝建立之初,主要注意力在北方邊陲。這個時候蒙古雖然北逃,但是仍然以正統王朝自居(史稱北元)。明太祖多次遣大將率軍北伐。後來建文帝削番,引起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一些周折攻破首都南京。雖然朱棣成功奪權,但是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派鄭和七下西洋(當然,史書上說鄭和下西洋有其它原因,但是尋找建文帝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最後建文帝還是沒有找到,下西洋耗費巨資難以為繼,朱棣就下令海禁。朱棣的想法大概是,即使你建文帝還在南洋某個地方活著,我把國門一關,你再怎樣也無可奈何。朱棣之後海禁還沒來得及鬆動,又有倭寇海盜侵擾。此時日本正好處於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很多浪人(無主的武士)就跟中國漁民混在一起變成海盜,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這些倭寇戰鬥力非常強悍,經常十幾個人繞城走城裏上萬官兵不敢出戰。其實倭寇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明朝為了杜絕倭寇之患(朝廷也知道倭寇主要是沿海的漁民),就繼續嚴格執行禁海令。在明朝中後期,西方已經逐漸滲透到東南亞。明跟西方也有貿易往來。很多美洲的高產作物,比如玉米,紅薯等,就是這個時候傳入中國。據說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開采的銀礦絕大多數銀子最終通過貿易流入大明。這說明明朝的閉關鎖國其實沒有針對西方,而是針對倭寇而已。再說這個時候西方也沒有強大到引起大明警覺的地步。大明最大的憂慮還是在北方,瓦剌和後來崛起的後金。

清朝入關之後,南明還有殘餘勢力在東南沿海的一些島嶼上。鄭成功曾經一直打到長江口,讓清軍緊張了一下。再之後鄭成功的子孫一直占有台灣,跟大陸遙遙相望。所以清朝就繼續執行海禁政策,希望能把這些南明餘孽排除在外。後來收複台灣,海禁其實是有所放鬆的。但是清朝一直覺得自己是天朝大國,覺得中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對於對外貿易不太上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

所以,曆史研究院關於明清兩朝閉關鎖國是為了防止西方殖民者侵略的論點本身是不成立的。明清兩朝從來都不覺得西方蠻夷小邦是威脅,直到清朝末期被西方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都是因為統治者自身利益的原因。曆史研究院為了迎合皇上關門做皇帝的心思,故意搞出這種有違曆史的文章,實在令人不齒。 中共建政之後,所有還有脊梁骨的文人都被整肅,剩下的都是這些無脊椎動物, 寫一些拍馬屁的狗屁不通的文章來拍皇上的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