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中國都會被房地產這個巨大的黑洞吞噬----無一幸免
文章來源: 北美很美2022-08-07 21:37:18

整個中國都會被房地產這個巨大的黑洞吞噬----無一幸免

 

            這幾天佩洛西訪台成了熱搜,我倒不太關心她,因為她的訪台近期對中國的影響遠遠不及有個問題更加迫在眉睫,即樓市崩盤在即。人們對事件的關注有一個規律,即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更關心眼前的事,同時還更關心肉眼可見的事。但是,我要說,樓市崩盤像一隻灰犀牛,以極快的速度撲向人們,要吞噬你的一切。它對中國經濟以及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傷害,大過佩洛西訪台一萬倍!無論你是否看得見。

            不需要太多的經濟及金融知識,僅從常識判斷,就不難看出中國房地產有多麽可怕,多麽恐怖。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驚天大泡沫,破裂時會吞噬一切。

            下麵的數字模型基於假定幾個條件:

  • 房地產占整個中國經濟總量的50%;
  • 房地產價格10年平均增長了3倍;
  • 房子數量每年增加基數的10%,幅度是相同的;
  • 總體經濟增長的平均幅度為10%,

 

簡單分析一個數據模型。有一個城市,假如2010年存量房一萬套,按每套100平米,2萬一平米計算,每套房子價值200萬。房地產總市值為2億元,這個城市的經濟GDP總量為4億元。後麵樓價迅速升值的數字會非常恐怖。

到了2020年,價格漲到了6萬,還是每套100平米,每套價值600萬。住房總數達到了2萬套,房地產總市值為1200億元。賬麵總財富增加了600倍!而按照經濟增長的幅度計算,社會總GDP不過隻有12億元。換句話講,房地產總市值是社會實際財富的100倍!!!

假如這個數字模型是成立的,它就很好解釋了眼前發生的諸如爛尾樓,銀行爆雷,開發商債務或業主斷供等所有現象。一句話,房地產的炒作,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國民永遠也無法償還的巨大債務黑洞。唯一的出路就是讓這個泡沫破掉,讓一切回歸正常,但是,這個可怕的擠泡沫的過程會非常慘烈,不僅吞噬掉人們幾十年來積累的財富,不僅是房地產淨值,而且還會波及到非房產領域,搞得不好,會導致國家全麵內亂,經濟崩潰。

那麽所有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時至今日,有什麽措施可以挽救呢?

簡單分析,造成今天這個局麵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 部分居民對住房的剛需,包括城市化進程對房地產市場的拉動;
  • 炒房一族,認定房價一定會漲,遲買不如早買。在房價持續上升時,這個信念又不斷得到強化;
  • 大多數有剛需,但暫不具備買房實力的人,麵臨社會壓力,提早加入了業主隊伍,即“有房才有家“的鳥巢理論;當年經濟持續向好,收入穩定增加,中國GDP多年高速增長,看不到放緩的跡象。因此個人還房貸不是問題
  • 外資注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資金;

 

房地產泡沫,是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警告中國的嚴重問題。什麽叫“泡沫“?怎麽樣才算是泡沫?通過上麵的數字模型,就不難看出,當房地產發展過快,存量市值升值太快,脫離了社會創造總價值的能力,就是”泡沫“。不用學經濟,簡單的數字便可推算。比如,社會總財富有一萬元,房地產總市值有個二萬,三萬,稍微膨脹一點,還不會有大麻煩,因為時間還可以消化一部分泡沫。但今天中國的房地產不是超過幾倍的問題,而是100倍!一個城市或國家,在10年內把經濟總量提升3倍已經是經濟奇跡了。但與房地產相比,那還是小兒科,因為樓價總值增加了600倍。

有人要問了,怎麽可能房地產市值可以脫離社會財富的增長而自身“天馬行空“,獨自持續飛漲呢?這就與房子這種商品的特殊性有關。拿蘋果手機相比,10年前的蘋果3售價1000美元,今天的蘋果13也是1000美元。但是,今天的蘋果3不值錢,100美元都沒人要。而房地產的價格非常虛,因為當地產升值時,不隻是去年新蓋的房子漲價,而是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漲價,這就要命了。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假如一個10年前的工資是3000元,今天的工資是一萬元,按照房地產的升值模式,等於員工要讓老板把這10年以來,所有發放過的工資,按照今天一萬元的薪資水平,不夠的統統補足。哪個老板不會跳樓?換句話,你今天把一部蘋果3拿回商店,讓商店退回你1000美元,看商店不會把你打出去。這就是房地產會帶來資產泡沫的最可怕之處。

但所以,我認為房地產最可怕之處在於它會拉動“麵”。特別當一個社會的這個“麵”很寬時,即便是變動一個百分點,對經濟總量的影響是巨大的。房地產巨大的黑洞來自於“升值”,即當房價漲價時,所有的房子都價值這個數。這個巨大的增量,是後來一切的禍根,上升期沒有問題,絕對不能跌。但是,凡是都有一個拐點,最怕的是房價下跌,它跌的時候,一切都是按照原來升值的路線往回走的,怎麽長得就怎麽跌。唯一的問題是臨界點在哪一天。

有三個反駁我的觀點的問題,第一,房地產與手機不同。舊手機的使用功能落後,自然便失去了價值,房子隨著城市的發展,周圍地價的升值拉動了房價;

第二,美國的房地產也在升值,你怎麽就不喊他們泡沫呢?

第三,難道房子不該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升值嗎?隻有房價不變才叫正常嗎?

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房子會升值,一定必須升值,但不能那麽快,其總市值必須符合經濟規律,在一定的合理區間內,或在社會總財富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房地產總市值必須裝進一個籠子,不能像一匹脫韁野馬,一路狂奔。房地產總市值與GDP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比值,超過了這個,就是泡沫,一旦破裂,便會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政府應該盡到宏觀調節的職責,利用金融杠杆加以約束,幾個基本數據政府是知道的,也明白其中的危害,但政府太自信了,太貪婪了,放任自流,順利時即可以作為政績,同時還能撈錢,身後哪管洪水滔天!物業資產超過社會財富的10倍,就已經該刹車了,政府一看危險不大,反而可以拉動GDP, 就放手了。

結果到了50倍,明知很危險,但麵臨二難抉擇,要麽給房地產刹車,這樣會導致經濟衰退,叫做“短痛“;要麽繼續放任,這樣雖然今後更麻煩,但眼前經濟還會增長,叫做”長痛“。政府選擇了”長痛“。

今天,到了100倍,什麽概念?市場上有100套房子,而政府手裏隻有一套房子的錢。此時,政府已經沒有選擇了,唯一的選擇就是眼看著樓市崩盤,100套房子全部暴跌,跌到與政府手中的資金相等的價格為止,自由落體。那麽,房子的價格會跌去90%以上。

     這裏麵存在一個巨大黑洞。按照上麵的推算,隻有1%的人可以或者實際“兌現”,其他人都是紙麵財富,永遠無法兌現,因為壓根兒就沒有那個錢。在這10年中,肯定有人把房子變現了,也換匯出國了,真正實現了房子的“價格“。那麽,這些都是什麽人呢?他們實際上是中國的大蛀蟲,早已把國庫掏空了。假如是這樣,爛尾樓是必然的,不是開發商沒錢,而是有人早把錢轉移了。

肯定是有人賺到錢了,極少數購房者賺到錢了,二個條件,買的早,出手及時,大多數人,包括很多早期買房的,升值了,但由於是唯一的住房,也不能賣,並沒有賺到錢。

            回頭看那些最近宣布“停貸“的人,假如政府出手把房子完工,你繼續還貸,還有什麽意義嗎?就等於是去替那1%把房子賣掉的人去還錢,因為所有真正的價值在樓市暴跌之前,已經被人拿走了。很簡單,假如爛尾樓完工了,你還能按當初簽約的價格把這套房按原價賣出去嗎?

            斷供者會被列入失信者名單,我倒是要問:到底誰在失信?這個“信”字,本來有二種解釋,一是借貸者對銀行的信用,二是政府對國民的信用,即強力有效管控社會資產的能力。當社會總資本不足時,絕對不能盲目釋放流動性,讓泡沫膨脹,哪怕是暫時拉動政績。對於那些本來買不起房的,比如月供占收入90%的,絕對不能發放貸款。假如政府失職,當出現金融風險時,首先是政府失信,而不是業主。請問隻要還有一絲的希望,哪個人願意去冒失信的風險,麵臨趕出住房同時承擔巨額債務的雙重壓力?斷供者失了什麽信?

            通過對房地產泡沫的成因分析,可以看出,今天所麵臨的所有麻煩都是政府造成的。是政府或社會給了業主錯誤信號,直接導致了房地產一步步走向泡沫。政府這樣做,除了共產黨把經濟增長作為其執政合法性基礎的根本原因,把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是有明顯的誘惑。

  • 政府賣地,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 政府印鈔的蓄水池;
  • 暫時滿足了百姓的致富夢。
  • 政績工程,GDP節節飆升

 

作為老百姓,作為購房者,他們普遍是基於 幾個基本信念,

  • 經濟永遠是增長的
  • 收入永遠是增加的;
  • 房價永遠是上漲的;
  • 一旦有事,政府會救市的。

     一旦上述四條有一條斷裂,業主還款馬上就有麻煩,何況現在是四條全部崩塌。假如政府不能同時確保以上四條,房奴大可不必太在意,你個人的肩膀負擔不起整個樓市。看到今天政府還在為救市頻出各種損招,現在還在百姓誘騙買房,這就是壞。政府不善於管理經濟,看到房子好賣,以Made in China的速度去生產一種早已過剩的商品,哄抬價格,誘騙百姓去購買,製造更大的泡沫,其心可誅。

房子既然是商品,有其自身的經濟規律,但房子除了商品屬性之外還有社會屬性。政府忽悠全民投資,爭相去做商品商品升值的贏家,但從不提及一個基本原則,任何商品都會降價,這麽一個幾百萬元的大盤,沒有一點實力,是玩不起的。這裏列舉幾個房子與普通商品的區別,以及買房與經商的區別,作為提醒。

  • 商品是企業在經營,房子是個人的資產。一般來講,個人的實力不如企業;
  • 商品可以劃分為幾百個類別,大蒜虧了可能白菜會賺回來,而房子一個整體概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商品虧損是了斷式,比如這批服裝過季了,整批清倉止損即可。而房子假如下跌了,對業主可能是終生持續噩夢;
  • 房產占社會總財富比例很高,沒有一個產業能比,汽車,手機比不了。出了問題,政府也救不了;
  • 美國也出現過次貸危機,他們挺過來了,但美國靠的是美元,全球消化虧損,中國沒有這個條件。

所以說,做生意商家虧就算了,但個人虧不起。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增長有目共睹,但房地產泡沫這把玩過頭了,會連累所有的資產清零。這裏有個嚴重的認識誤區,即對“實物”的崇拜,以為房子是實物,不會像股市泡沫破裂那樣虛無縹緲。房地產的狂熱在於經過實物的中介,讓資產迅速膨脹,以Made in China的速度去生產一種早已過剩的商品。

擊鼓傳花,麻煩在今天顯現了,其實失信的是三方,業主,開發商,政府。當然,政府的第一反應是製裁業主為失信方,但是,當泡沫的破裂達到一定的烈度時,政府也罪責難逃。在這場遊戲中,最大的債主是國民,政府是欠債人,勾結開發商,巧取豪奪,掠奪了國民的一切,包括過去,現在的所有資產,還包括未來幾十年的資產。政府的過錯是,

  • 製訂經濟政策時,疏於防止金融風險;
  • 沒有製定嚴格的貸款法律,阻止無能力人買房;
  • 龐大的政府開支透支了國民資產;
  • 對房地產開發商疏於監管;
  • 對未來的崩塌缺乏準備;
  • 在低迷時仍在出台刺激樓市措施,

 

這裏順便批駁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職責業主對降價抗議維權。其論調是,“房子升值時,沒有見你與開發商分收益;房子降價時你來搗亂“。這個說法不對,百姓買房時購買的是對未來的預期。政府無形中擔當了這個預期的擔保人,假如政府無力承擔這個風險,當初就應當拿出所有的政策工具,阻止無償還能力的百姓買房,不要讓他們有不切實際的預期。實際上,政府是把業主套牢了。業主掏空6個錢包,購買了價值100萬的房子,供樓30年。結果你明年降價為70萬了,還讓他繼續還貸,這合理嗎?

這些年,中國在跟經濟規律對抗,聽到“中國崩潰論“就來氣,我偏要反著幹。這種對經濟規律的蔑視,其後果也隻能有國民來承擔。

所謂樓市崩盤,它隻是經濟崩潰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下麵接著就是銀行。看看恒大爆雷以後哪些人倒黴就知道了。

作為個人,沒有什麽妙計,即便你降價把房子賣了,資金也跑不了。金融崩盤時,會把一切都卷進去。當然,假如今天能賣掉,盡快,降價也要賣。在經濟學裏麵,有一個概念,叫“沉沒資本“,即不可收回的東西就讓它去吧。

即便是你沒有房子,也不能置身事外,因為房地產的崩塌,會帶來社會財富的整體縮水。

 

這裏,借用趙本山的台詞,來概括房地產的曆程:

甲:最快樂的是,人活著,看到自己的房子年年漲,

乙:最悲催的是,人沒死,房子降價了,可供樓款總額不變。斷供了被銀行趕出家門,還倒欠銀行幾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