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一眼望盡蒼穹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12-10 04:22:23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於萬物。這表達莊子的一種極高的境界。萬物都不足以撓心,都不足以幹擾到他。莊子的這種境界之高,我們一般人難以想象。他享受的不是我們這種客觀的世界,遠遠大於我們能夠看到的甚至我們能夠想象的世界。

《齊物論》篇這樣說的“挾宇宙,旁日月,為其吻合,置其滑昏,以隸相尊”。這句話什麽意思呢?挾宇宙,就是玩轉宇宙。奚傍日月,日月都不是他的障礙,他可以一腳踢開日月。為其吻合,置其滑昏。不管這個世界是多麽混亂,他本身就是一個定海神針,可以正向地調整一切,變得非常有秩序,這是“為其吻合,置其滑昏”。

以隸相尊,一切都在他自己的掌握之中,這種境界哪裏還會有什麽煩惱,哪裏還會有什麽痛苦?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都喜歡旅遊,都喜歡去看風景,之所以喜歡旅遊和看風景,就是因為有那種不期而遇,令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得我們能夠忘掉煩惱,忘掉憂愁。很多人身體有了問題了,就索性放下一切去遊覽大好河山。艾,身體不知不覺就好了,這就是你能夠忘掉憂愁,忘掉煩惱,能夠遊心,順帶就調整好了身體。

因此莊子從《逍遙遊》篇就開始強調了一個“遊”字,然而莊子強調的是心遊,不單單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走來走去。大林丘山之善於人者,亦神者不能勝也。大林丘山,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但是和那些心有天遊的人還是不能比,一旦能夠心有天遊,那種滿足和快樂勝過外在的一切,所以莊子說“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我們理解這個“獨來獨往”的時候,往往隻是簡單地理解成形單影隻,隻是理解成不合群,不與其他的人來往,其實這句話的前麵還有一句“出入六合,遊乎九州”,他的精神的世界是四達並流的,可以與天地精神往來和天地對話的。星辰大海在他的心裏也隻不過是滄海一粟,所以獨來獨往更指的是一種本自具足,指的是他內在什麽都有了,他已經包括了一切,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這種無限釋放自己的心境,即便坐著不動,也能夠享受到那種天籟之音。這就是莊子《齊物論》開篇為什麽用“三籟”開篇的原因。南郭子綦坐在那一動不動,但是他仿佛這個世界什麽都看到了,什麽都聽到了,一切都是透明的,可以一眼望盡蒼穹。

我們為什麽體會不到這種美好和快樂?也體會不到哪種遊山玩水的快樂?那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相信這種精神運化的力量。莊子說“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胡得而累也?”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可以掌控這個萬物的根本的。世人都被這些物質利益的東西牽著跑,跑得太遠了,幾乎是感受不到根本的力量,然而這時候,隻要你能夠站在根本上,是可以改變他們的軌跡的,這就是“為其吻合,置其滑昏”的意思。

莊子在《天運》篇也說“怨恩取予,諫教生殺,唯循不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都是那些掌握精神運化力量的人所決定的,如果你相信了自己的這種精神運化的力量,你就不會有煩惱。心中就不會有那種怨恨是非,反而更多的是一種慈悲。

凡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也。如果你不是這麽認為,就說明你沒有打開天門,隻會離道越來越遠,一旦打開了這個天門,就能夠自然地化解你內在的憂愁痛苦,恩怨是非。接下來剩下的就是一種慈悲,是慈悲眾生,感覺到眾生皆苦,因為不管你怨恨的還是你憎恨的一些人和物,他是經不起你這種念力的,而且隨著你精神境界的提升,別人的意念也幹擾不到你。如果你的境界不能夠提高,那一定會沉渣泛起,與同一層次的人總是糾纏不休。你恨我我恨你。冤冤相報無休無止。

這種冤冤相報,不單單指的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它還是一種念力的糾纏,所以我們必須要像大鵬一樣,從大海裏跳到九萬裏的高空,有那種暢遊天地的情懷。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們對於精神運化力量的相信基礎上的,可你自我設限,你總覺得那是一種阿Q 精神罷了。

莊子講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指的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求,生死無變於己,而況爵祿乎?阿Q 腦子裏是充滿著欲望的,想著將來怎麽用權力征服別人。莊子在《知北遊》篇和《則陽》篇兩次提到同一句話:聖人愛人也終無己”隻有達到無我,才能夠不去傷物,才能夠隨念分別,有求必應。因此莊子追求的是“無所待”,是“兼忘”的這種最高境界,最終達到隨念分別,有求必應的境界,這才是一種最大的慈悲。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