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看似人為,實則天意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12-02 05:37:24


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都算數的。正向的語言正向的事情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也有利,負麵的語言,負麵的事情首先會傷害到自己,包括我們的念頭。有的人可以把這個念頭發出去的,而有的人他的念頭是發不出去的。為什麽有的人的念頭發不出去,那麽就是他自身的能量基礎比較低,所以莊子指出要“以德為循”,是以人的身心合一作為分水嶺的,如果你做不到身心合一,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隻能影響到自己,無法感應外物。

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這裏麵的“德”還是指的天性,指的是身心合一,安時而處順就是做到內外合一,內心能夠做到自然平和,也能夠順應外界的自然平和,這叫做安時而處順。

莊子《人間世》篇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寓言故事,一個姓石的木匠,在山中看到一棵大的櫟樹,他的弟子在樹下看不夠,但是這個木匠徑直趕路,根本都不願意為之留步,他的弟子緊追上去說:自我之斧斤以來,從未見過如此大的樹。先生你為什麽連腳步都不停下來呢?姓石的木匠說:別看了,那就是一堆散木而已,因為這棵櫟樹是無材可用,所以能夠盡享天年。

回到家裏以後,晚上就做了一個夢。櫟樹對他說“若與予皆物也,奈何相物也?”我作為櫟樹和你作為人,都是物質的表象而已,你為何根據物質的表象來評價我呢?姓石的木匠醒來以後又把這個夢境說給了他的弟子聽,他的弟子說,既然這棵大樹是因為無用才能夠盡享天年,他又為什麽要作為社樹呢?姓石的木匠馬上說:密!閉嘴,不要說話。

彼亦直寄也。我們看到的一切隻是他那個無形的永恒的生命在這個世間的顯化而已,都是順帶的,這叫“直寄也”。“直”表達的就是“順帶”的意思。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姓石的木匠,隨口說的一句話就會引起感應,引起回應,從姓石的木匠和他弟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這個姓石的木匠也是一個極其有道根的人,否則他說的話也感應不了大樹。大樹也不會在夢裏和他對話,所以說,不經意間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算數的。

我們可能對這個生命的永恒無法理解。莊子說“物物者非物,物出者不得先物”從生命的延續和繁衍的角度來看,我們生命的根本,並不是我們有形的形體的延伸和延續,我們生命的根本一定是來自無形的。有形的一切,哪怕你經曆了萬萬代,宗師可以向前無限的推,推到天地,推到宇宙以外,還是要有一個無形的存在,所以這個無形才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包括這個時間的尺度,生命的尺度都是因人而異的。

莊子《逍遙遊》篇講到“小年不及大年”所謂的“年”,和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年的概念略有不同。莊子講的小年和大年,就是指的時間的尺度,指的是我們的心理時間。每個人對時間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有人感覺到一個月或者一年,轉眼之間就過去了。有的人會感覺到是度日如年。如果我們能夠身心脫落,那是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的,所以莊子說“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我們的心理時間尺度是可以變化的,而外在的時間尺度是不變的,外在的時間尺度,都是按照日月之行來作為衡量標準的。

我們要追求自己內心的那種時間尺度,而不要試圖改變外在的時間尺度,隻要你能夠做到身心脫落,你的生命就進入了永恒。“聖人偃然體逝而終”真正得道的聖人在他羽化的時候,他是處於那種無我的狀態的,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在那無形的永恒的時間尺度中,依然可以去感應和運化一切的。

外在的變化包括時間的變化,都是以日月為參照的,這是一種天鈞的力量,所有我們感官能夠認知的東西,看似人為,實則是天意,因此不必多慮,不值得去多慮,我們能改變的隻有我們自己,隻有我們自己的那種心理時間的尺度。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