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大覺醒時代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12-14 03:22:22

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樣一個事情,每個國家論述的角度都不一樣,很難分辨其中的是非,但是世界各國的經典文化,在要義上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比如說西方記載的大洪水,諾亞方舟的時代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那個時代是高度吻合的,並且在軸心時代出現的這些人物,年齡相差都不大。孔子老子和蘇格拉底以及釋迦牟尼,他們的年齡都是大差不差的。這是一個軸心時代,覺醒的人集中出現的這樣一個時代。

我們讀這些經典,你會發現,各家的理論最後都是“道通為一”,在理論的核心之處都是合而為一的,包括莊子文中對儒家理論的評價。在莊子33篇中,孔子總共44次出場,當然包括一筆帶過的這種出場。比如說《盜蹠》篇連續兩次講到孔子。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以及“田成子遊殺齊君,孔子受幣”等等。

總共加起來44次出場。孔子的出場非常地頻繁,我們乍讀上去好像莊子在揶揄孔子,但是仔細讀來會發現,莊子一路是在去偽存真,並且兩次明確地承認,孔子晚年是個得道之人。孔子到了晚年他也能夠去偽存真,隨心所欲不欲矩,這就是一種逍遙,和莊子說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是一個意思。

那麽莊子為什麽又要選擇孔子作為一種拋磚引玉的對象呢?因為隻有大德之人,才能夠承受的住這種正向的批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齊治平,在修齊治平之前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最後還是要歸於道。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隻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已。

莊子見了魯國的國君。魯君說,我們國家遍地都是學儒學理論的人,少為先生方也,很少有人學你的理論。莊子說:不然!不是這樣的。我知道戴著儒家圓帽子的人,都能夠知道天文,穿著儒家方頭鞋的人都能夠通曉地理。凡是腰間佩戴著缺口玉佩的人,都能夠決斷人事。有其服者未必有其道。別看你們魯國有這麽多穿著儒家服裝的人,但是真正精通儒家理論的人很少。魯君說我們遍地都是穿儒服的人,怎麽可以說,我們真正懂儒家理論的人很少呢?

莊子說“如果你不相信,你就號令於國中,凡是不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就不準穿儒家的服裝,否則按死罪論處。你來試一試。看看還有幾個人?魯君果然號令於國中五日,號令一下來,整個魯國大街上看不到穿儒家服裝的人了,然而唯有一男子立於城門。公召之,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但是有一個男子,一身儒家打扮站在城門口。魯君把他召進王宮,問他國事,天文地理,千轉萬變而不窮,無論怎麽問都問不倒他。

莊子然後對魯君說整個魯國真正精通儒家的人,也就這一個人,你怎麽可以說遍地都是儒家學者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本質上並沒有否定儒家的核心思想。大道是相通的,在那個頂點之處一定是相互通融的,可以互參的。隻是孔子死後,儒分為八以及孔子早年的一些言論唄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起來了而已。世界上歌好總的經典理論都可以互參的。

也有人認為古人哪有那麽厲害,他們都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能有那麽高的智慧嗎?莊子說”未始有物也。至也,盡也,不可以加也”古人已經參悟到虛無的境界,並且早已指出這個世界本質上都是圓的。莊子講的“環中”、“五者圓而幾向方也”等等這些理論。都已經表達了我們站在一定的角度來看,萬物都是圓的。

“野馬也,塵埃也,萬物以息相吹也”站在一定距離去看萬物都是圓的,都是那個渾圓的氣息而已,所以我們不要低估了古人的這種智慧。周、遍、鹹、不二,其名相異,實指一焉,其實本身都是一個意思。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