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喚醒你的靈性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10-13 02:22:23

萬物有靈,萬物都有那個靈性存在。都有那個完整的天性,但是人的靈性是最難被喚醒的,由於人們被自己的認知所困住了。在莊子《漁父》篇,孔子就對子路說“由之難化也!樸鄙致信至今未去”。意思就是說:子路啊,你一直剛強不化,跟我這麽長時間了,你的固執己見幾乎沒有減少!姑射山的神人,他(她)隻要一收神就可以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他(她)是可以喚醒身邊的一草一木的,讓一草一木都成為靈草。雞零也,桔梗也,雞雍也豕零也。。。。是時為帝也,何可勝言!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隻要喚醒它的靈性,都可以為我所用,人為什麽會剛強不化,就是因為麵對得和失,大患若身,總是一驚一乍的。莊子也針對各色人等給出了具體的方法。莊子在《達生》篇說“夫免為形色之累,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你想不被這些形形色色名聲所困住,那麽你不如遠離世俗,遠離了世俗你就不會感覺到身心勞累,這時候就能夠涵養你的正氣,讓你的能量逐漸地提升。正平則與彼更生,與你關聯的一切都在你的轉念之間,可以隨著你能量的提升而提升。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夠做到完全“棄世”是非常難的,那麽除了這種方法,是不是就沒有解脫之道了呢?莊子講到這個熊宜僚,熊宜僚就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熊宜僚是個隱士,陸沉者也,市南宜僚也,他是一位“陸沉者”,他自埋於民,自藏於畔。他隻是找了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沒有人之道他從哪裏來,他到哪裏去,沒有人之道他的年齡,也沒有人之道他就是一個隱士。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能量提升也是極其迅速的,可以化解一切的悲苦。

列子跟隨他的老師壺子,未始學而歸,紛而封哉,一以是終。。。列子未始學而歸,我們很多人理解成列子跟隨他的老師,什麽都沒有學到,就卷鋪蓋回家了。這個“未始學而歸”學是學,悟是悟,悟起而後修,其實這句話的本意是說,列子被他的老師已經喚醒了靈性,喚醒了靈魂,已經開悟了,接下來就是“悟起而後修”,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古人講的“學”指的是“學而時習之”,是一種踐行的過程,生下來踐行就靠自己了,所以他“紛而封哉”,所以他找了一個地方,就陪著自己的妻子燒火做飯,這叫“紛而封哉”。一以是終,一直達到知行合一,體形合一,完全沒有煩惱。

第二種解脫方法,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仍然是很難的,莊子寓言為廣,可調適而止遂。莊子的四鄉可以接應各色人等,各個層次的人。如果我們連一個“陸沉者”也做不到,那我們怎麽辦?你想到的,莊子早就想到了,那麽我們就應該去學習孫叔熬、承蜩丈人、梓慶、輪匾還有公子高,行事之情而忘其身,我們要專注於一件事情上去,製心一處,無事不成,就像承蜩丈人,要麽在竹杆上頂著石丸去定心,去尋找那一份定力,要麽就在樹林裏捉秋蟬,也就是說,他要麽捉秋蟬,要麽就在捉秋蟬的路上。

孔子都非常感慨,他對他的弟子說:“用誌不分乃凝於神,佝僂丈人之謂也”製心一處,用誌不分。這是佝僂丈人給我們上的一堂精彩的課啊,如果說做到承蜩丈人這樣也很難的話,那麽我們就應該去學習孫叔熬,在我乎亡乎彼,在彼乎亡乎我。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我就按部就班地去做,當我空閑下來的時候,我隻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把握好這種分寸,一輩子就可以活出別人兩輩子的精彩。

公子高心不甘情不願地要去齊國,孔子告訴他“何作為報也?莫如致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被迫地要去做事情的時候,隻有放開膽量,什麽都不要怕,一往直前地去做,在你破釜沉舟、臨大難而不懼的狀態下,天地一切都會為你讓路的。

抄錄視頻全文2022年10月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