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傳莊子之道:四種載道者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8-08 02:22:23

我們常常說的高人,在莊子33篇中無非是以下四種。以技載道者,以身載道者,以神載道者,以及以無禦道者。像解牛的庖丁,捶鉤的丈人,還有削木的梓慶,他們是以技載道者,梓慶在木架上雕龍刻鳳,讓人歎為觀止,讓人覺得是鬼斧神工。捶鉤丈人能夠80歲了不失毫芒,做出的兵器堪比莫邪寶劍。解牛的庖丁對文慧君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也“。我隻不過是以技載道罷了,他們幹出的活,他們做出的這種作品,讓觀者能夠充滿無限的美感。
第二種人就是以身載道者。大馬問捶鉤的丈人:你有什麽道術,有什麽技巧嗎?捶鉤的老者說,非鉤無察也,於物無視也。其它的東西我也不知道,正因為我知道的少,所以我才能夠把它做得精湛無比,他接著說,何況那些什麽都不知道的人呢。他所謂那些什麽都不知道的人,就是以身載道者。君子不器,他也沒有什麽技術,也沒有什麽技巧,像北宮奢、溫伯雪子,都是以身載道者,隻要看上他一眼就可以存道,就可以獲取能量,因此孔子見到溫伯雪子是”目擊而道存“。,見到他一眼就可以存道了,就可以獲取那種源源不斷的能量了。

第三種是以神載道者。像《逍遙遊》篇姑射山的神人,其凝神,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他(她)到了哪個地方,就能保一方平安,就能讓這個地方五穀豐登、人畜無害。
第四種是以神載道者,他的心中沒有是非,沒有恩怨,這樣的人隻要離開了一個地方,就會”化而欲作“。就會讓這個地方的人失去了”無名之樸“。那些沒有敬畏之心的人都會自作自受。

物質世界的規律莊子有所闡述:成則毀,廉則挫,合則離,尊則議。有分必有合,有所謂的一帆風順,必定也有挫折和痛苦;有所謂的尊貴,也一定會有很多的是非纏身;有所謂的成功,就一定有所謂的失敗。站在天道平衡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所同,最後隻落了個大喜大悲,消磨自己的生命力而已。以無禦道者,莊子說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莫不資焉而不匱。真正的道不在我們看到的一切,不是我們認知到的一切,它存在於那種虛無之境中,我們談到這種虛無之境,總是覺得不可琢磨。

所謂的虛無之鏡,當你能夠看淡這個世界時候,那就是歸於了虛無之鏡,這種虛無之鏡,莊子把它叫做天府和葆光,人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能量,人人也必須從中獲取能量。我們必須強調一點,我們所謂的”不知道“,我們所謂的內在的覺知,並不指的是無知,真正的覺知就應該像大海一樣,他能夠包容一切,包容一切的目的是1不增不減,是為了不將不迎。
在莊子《齊物論》篇。齧缺去問道王倪,一問三不知。但是王倪接下來用一段話給他進行了解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非知邪。這句話比較難懂。難懂的就在兩個”非“字上,這個”非”字就是削減的意思,就是消除的意思,齧缺啊,你又哪裏能夠明白我所謂的“知道”,我所謂的知道,我所謂的淵博,那是因為我在消除一切對外界的認知。齧缺啊,你又怎麽能夠明白我所謂的“不知道”,是不用感官認知的意思,隻是用我的神明來駕馭一切。莊子在看似不經意之間,已經點出了“以無禦道”的最高境界。
“無知”和我們執著於外界的認知,都是一種所知障,如果我們對什麽都不了解,都看不透,那是一種無知,你就會非常的困惑。惑則憂,憂而不救。如果我們隻流於事物的表象,而不是借助於外物調和內心的,你這種認知是一種所知障,你隻會讓自己的內心障礙越來越多。無畏無知比這種所知障更隱蔽一點而已。莊子表達的覺知,表達的“不知”,並不是無知無畏,並不是指的沒有敬畏的心理,而是能夠把事物看得比較通透,能夠具有那種一眼望穿蒼穹的能力。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莊子:無知者無畏!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必將自作自受。”
https://www.ixigua.com/7128973460226867748?logTag=4e0915b42d1ebd6cd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