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想做的事情,一定會心想事成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8-01 02:40:49


我們看一些闖關的節目,有的參與者他是一氣嗬成直達終點,中間沒有任何的停頓,還有一些景區建的水麵浮橋,有人在上麵走,一路輕盈,好比蜻蜓點水一般,都是沒有絲毫猶豫的,一旦有一點點的猶豫,那一定是失敗的。一定是失足落水的結局。天生萬民必授之職,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氣嗬成地完成,再比如練習滑板遊泳拳擊等等這些運動和比賽,如果你猶豫了,如果你前思後慮了,一定會傷痕累累。

莊子文中講到一個呂梁丈夫的寓言故事。孔子有一次來到了呂梁這個地方,看到一個深潭,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裏,水流湍急之處,魚鱉不能遊,卻看到一個男子在水裏麵自由地沉浮,孔子一開始認為這是一個“苦死者”,就是一個想不開的人想投水自盡的人,然後就讓他的弟子“並流而拯之”。一起順著水流的方向,想找準機會把他拉上岸來,這樣追著跑了幾百步遠以後,人家自己山岸了,然後甩了甩頭發,一邊走一邊唱歌。孔子覺得驚為天人,緊跟上去向他討教。我一開始以為你是鬼,察子則為人,仔細一看你和我一樣,也隻不過是個普通人。蹈水有道乎?你在這水裏遊泳有什麽道術嗎?有什麽具體的方法嗎?這個呂梁丈夫說我沒有什麽道術。我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我一直都是這樣的,我也不知道我怎麽就會遊泳了,我也沒有什麽好害怕的,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在水裏麵沒有任何的猶豫和遲疑,我本來就是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

什麽叫做命?莊子在《天地》篇說“且然無間謂之命”。我們的那個命運,它是始終如一的,從不間斷的,這叫做“且然無間謂之命”。所以真正掌握命運的人,他一定是無所猶豫的,無所掛礙的。莊子《達生》篇子列問道於關尹,關尹說”物與物何其遠也,不足於致先“。也就是說如果你隻是盯著有形的世界,你隻相信眼見為實的話,那麽我告訴你,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滯後的,無法讓你達到那種真正的先知先覺,這種先知先覺一氣嗬成,那是真正意義上的雷厲風行。

楊朱問老子,說:我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離間白,若懸寓“。對什麽事情都是仔細的觀察,都是仔細的辨認(論證),做預判做決定,然後再雷厲風行,這樣的人可以稱為有道之人嗎?老子說這是“胥餘技係,執籬之狗來思”。何足以稱道?他們根本稱不上道。他們這種雷厲風行是假雷厲風行,真正的雷厲風行是先知先覺的,是一種毫不猶豫的,他絕對相信自己,他把一切交給了自己的心,交給了這個天地,這時候才能夠與物委蛇,好像一切都是來成全我的,都是來成就我的。冒犯老子的,在老子麵前造次的那個士成騎,最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老子說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動而持,發也機,而狀義然,而口闞然。動而持,發也機。也就是說你這個人做什麽事情,表麵上看起來幹淨利索,雷厲風行,其實是“動而持”,你是裝出來的這種強悍,你內心裏麵是有諸多的牽絆和掛礙的。“發也機”就是你的心機太重。而狀義然,而口闞han然,即便你表麵裝起來非常強大的樣子,但是你做出的事,你說出的話都是事實大於你的能力的,都是言過其實的。

孔子第七次去派見老子的時候。孔子說:敢問其方?到底我采用什麽樣的方法能夠達到這種至美至樂的境界。老子接下來給他講了一段話,行小變而不失大常,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外在的一切變化,其實它影響都是極其微小的。當我們的精神世界圓滿廣大以後,你本以為放不下的事,你本耿耿於懷的那個人,突然你就釋懷了,突然它就變得無足輕重了。四肢白體,將為塵垢,生死終始,將為晝夜。我們的肉身,我們的皮囊,他和塵垢是沒有什麽兩樣的。我們最看重的生死,其實他和白天黑夜的交替是一模一樣的。

老子告訴孔子: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死,都不足以滑心,都不應該影響到我們內心的遼闊,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那種障礙。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當你生死都不在乎的時候,那些所謂的得失,所謂的禍福,又怎麽會成為我們的障礙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心想事成的。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你一直都有的那種誌向,其實你的生命的軌跡,都是按照你最原始的誌向去規劃的。隻不過你要相信自己,才能完成你的使命,這叫“且然無間謂之命”。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莊子:死都不怕,還有什麽放不下的?猶豫了,你就真失敗了。”

https://www.ixigua.com/7126403919454044708?logTag=df142d129f92fa0a50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