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推斷是在求證已經存在東西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8-04 04:22:44

很多推斷是在求證已經存在東西

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孰能定之。雖然萬物有靈,仍然是有待於來喚醒它的靈性的,這個靈性就是我們的神明,立之本原,知通於神。想喚醒我們的靈性,隻有回歸到我們的自身,做到獨立守神,不受外界的幹擾,不受外界的影響。如果我們根據外部的條件去做出判斷,去做預判的話,那都是錯誤的,都是適得其反的,因此莊子說“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如果我們的認知,我們的判斷都是在向外看的,都是在看他人臉色行事的,那就會惹起更多的是非來,更多的風波來,行者實喪也,而你真正去處理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又會心又餘力而力不足,因為你在對外在的事物進行評判評價去預判的時候,已經是把你自己耗散的差不多了,你這時候應付自己都來不了了,又怎麽去解決外部的問題呢,因此莊子主張“誠己而發”。

隻有做到內心的“誠”,才能夠出手。如果你內心不“誠”,每發則不當。一出手就是錯的,那什麽叫做“誠”?誠則成也。誠,就是集大成。如果我們能夠身心靈合一就是大成,你做什麽事情都是“誠己而發”。都是內心真誠的那種力量在推動著一切的,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王德之人。他們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們活著的時候能夠順應人心,能夠順應自然,他們死了以後仍然能夠運化一切,甚至能夠完成他生前的夙願。

莊子則陽篇講到衛靈公,衛靈公就是一個靈性十足的人,我們講到靈性,可能很多人會把這個靈性和現代的“機靈”這個詞聯係上了,那機靈可不是什麽好詞語。莊子也好老子也好,都認為所謂的機靈那是禍根,是一種虛假的表象的東西,那真正的靈性是“天機不張而無關皆備”。他好像什麽都沒說,但是他什麽都說了。他好像什麽都沒做,但是他好像什麽都做了。莊子則陽篇講到衛靈公。衛靈公為什麽死後被封為“靈公”呢,那就是因為他做到了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前能夠順從自己的內心,也能夠順從外在的自然,他該玩的時候就痛快地玩,盡興的玩,他該工作的時候,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關鍵是他臨死之前,他認為給他建好的這個陵墓並不吉利,其它的也沒有說什麽,然後就撒手而去了。

接下來這個大臣們就請人占卜,應該把衛靈公埋葬在什麽地方才是最吉利的,通過占卜以後說應該埋在沙丘之下,挖地三尺以後挖出來一個石槨,也就是石頭棺材上麵還寫的一行字,上麵這行字的意思就是說,我的子孫靠不住啊,把我埋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將來是靈公要呆的地方。莊子講這則寓言故事,其實就是在表達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他活著的時候一切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任何的做作,沒有任何的刻意,死後他也沒有刻意的去安排什麽,然而冥冥之中卻仿佛都是靈公在安排好一切的。靈公的那種虛無的精神之道,一直在運化活著優化著一切。我們很多的認知推斷預判計算,其實都是在求證已經存在的東西,早已經存在的東西了。

道行者而成,物謂之而然,這一切都是後知後覺的,並不是像衛靈公一樣先知先覺的,所以說我們隻有回到自己,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如果我們隻是在乎別人怎麽評價我,別人怎麽看我,那你就會越來越看不清自己。隻有我們去審視我們自己,去感受我們自身的時候,這時候我們的神明,我們的靈性自然都歸位了,那你就是天性十足,就是大道的化身。道是萬物之根本,它是可以把握陰陽,可以提擎天地的。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莊子:不夠精誠,一出手就會錯;獨立守神,誠己而發。”
https://www.ixigua.com/7127522106241679885?logTag=f522ca4e380c551b8c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