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解惑:何謂“全人”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8-15 02:53:52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一切都是上天的賦予,而不是我們要爭取什麽,那麽你就不會有焦慮,因為你焦慮它,它也會到來,你不焦慮它,它也會到來。如果我們能夠明白,人是具有那種先知先覺的自性和神性的,你就不會為你的認知所困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殆也。這種先知先覺趨利避害的本能也是與生俱來的。先知先覺並不指的是我們能掐會算,反而是方平了自己的心理,順了自己的心,把心理順了,一切都順了,你自然知道該往哪裏走,你自然知道怎樣去取舍。

大禹在臨死千囑托舜,給舜留下了一段話:形莫若緣,情莫若率。我們與這個世界的聯係,都是在順勢而為,都是在隨緣就事而已,要讓我們的心回歸那種率真的狀態,做到了順勢而為,就不會被欲望所蒙蔽,不被欲望所蒙蔽上時候,就可以交給我們的心,我們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出為無為,有為也欲當,即便別人看起來我們事有所作為,但是一定是正確的,一定是恰當的。大禹接下來說“緣則不離,率則不勞”。就進一步地解釋了什麽叫做“形莫若緣,情莫若率”。能夠做到順勢而為,物質儻來寄之。我們隻是外物的臨時寄托的場所而已,該是你的,誰也搶不走,誰也阻擋不了,那是不離不棄的,不是你的你強求而來,強扭的的瓜不甜,一定會讓自己徒增煩惱,消耗自己的生命。

一切都是上天的賦予,上天賦予了我們某種東西“道行者而成,物謂之而然”。隻不過,等到上天賦予我們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們又附加了它某種概念,這都是一種認知上的障礙,自我設置的障礙而已,所以孔子六十而六十化,蘧qu 伯玉六十而五十九非,孔子六十歲了,每年都在認知上有所變化,蘧qu 伯玉六十歲了,推翻了以往五十九年所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在老子看來,莊子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能夠達到無為。無為是什麽?我們一再地強調無為不是死物,不是不作為,無為是順勢順心,緣則不離,率則不勞,順勢順心就是無欲無求。莊子很形象地把它(無為)比作了無方之傳。

無方之傳不是沒有用,隻是單獨看沒有用而已。它(無方之傳)可以連接一切所對應的東西,一切都可以為“我”所用。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或也。後羿是個神箭手,他能夠百步穿楊,然而憑借他這種技巧,技術仍然是局限性很大的,以天下為之籠,雀無所逃。如果你能夠集天下智慧於一身,就像“無方之傳”一樣可以接應一切,那麽天下的鳥雀,天下的萬物都是在你的股掌之中。是故商湯王以庖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裏奚,治國安邦的伊尹,雄才大略的百裏奚,都是為我所用。莊子把這種達到無方之傳,達到這種真正無為之境的人,稱作“全人”。而後羿、伊尹、百裏奚,他們仍然是有缺口的,隻是他們的缺口比較小,因為他們比較專注,所以他們的缺口比較小,又因為全人他是萬能的接口,他隻要找到了對方的缺口,就能夠讓他為我所用,就能夠集天下智慧於一身。“非其所好而籠之者,天下無有也”。

如果你沒有找到對方的這個缺口,你就不能夠運用他的智慧,我們要著重說明的是,智慧者一定是有缺口的,隻是他這種自性的光芒比普通人更耀眼而已,為什麽會更耀眼,就是因為他的缺口比較小,不容易被別人駕馭和利用。所謂的人才,所謂的智慧,隻不過是天賦其能,他抓住了他天賦其能這一點,對其它的東西知之甚少,反而是成就了他,反而是發揮了他的天賦其能。這樣的人他不適合單打獨鬥,他一定需要有一個全人在協調在分工,需要有全人作為樞紐,作為紐帶,因此,莊子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他能夠“接生時於心”。他能夠讓人心徹底放平,讓人心安於當下,能夠讓人找到生命的活力,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靈魂,有這樣的全人出現,可以集天下智慧於一身。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莊子:智慧再高,也有缺口,必待全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