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弘揚中華文化之道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7-17 06:52:57

 

 

我們上一講講到,孔子晚年也是得道之人,隻是孔子死後,儒分為八。莊子三十三篇裏麵孔子連續48次出場,因此講莊子總是離不開孔子。我們咋讀上去,好像莊子在揶揄孔子,實際上莊子用心良苦,試圖把孔子的精神,被雪藏的孔子的精神發揚光大而已,一路是在抬高孔子的。孔子第六次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說:丘,得也。老子說,孔子,你得道了。在《寓言》篇再次承認孔子是得道之人。說,孔子晚年,受才乎大本,複靈以性,他已經達到本性具足,已經是完全的明心見性之人。

上一講我們講到孔子和溫伯雪子見麵,溫伯雪子是西方的一個得道高人,和孔子見麵以後,孔子目擊而道存。這個寓言故事,其實也是隱藏了很深的東西,這裏麵很微妙地抬高了孔子的地位,孔子應該比這個西方的得道高人更高一籌,西方得道高人仍然是“每入而歎”。可是孔子和他見麵之後,沒有任何的成見。把不言之辯演繹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既然晚年入了道,所以莊子是借孔子的求道經曆以及孔子的人生曆程,來弘揚道家文化,弘揚龍文化而已。

莊子說:“假托於仁,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看似是在講孔子的仁義之道,實際上最終的目的就在遊逍遙之虛,包括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來參悟外教,都是為我所用,都是在來自華夏的解讀,很多的外教,在華夏之所以能夠開花結果,離不開我們的傳統文化賦予它暫新的意義,很多外教在它的發源地幾乎銷聲匿跡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可為什麽在我們這能夠發揚光大呢,其實我們發揚光大的無非還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隻不過是“假托於仁,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而已。

就拿莊子的思想來說,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推行的是仁義之道,主張的是墨家的思想,實際上做的卻是兵家和法家之道,所以,莊子的思想雖然在當時是默默無聞的,但是他的生命力卻是斬不斷的,因為他已經無聲無息地滲透了諸子百家。

“假托於仁,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借用孔子來言道,弘揚被雪藏了真正的道家的精神,這叫做“教外別傳”。我們現在理解“教外別傳”,認為不要向外傳,認為不要接受外在的思想,不要接受外在的文化,這種理解與它的本意已經是大相徑庭了,真正的“教外別傳”是什麽意思?《太乙金華》宗旨裏麵就說:特立教外別傳,接引上根;立足腳跟,方可修真悟性。這就說真正的“教外別傳”是接引上根,接引那些有慧根有智慧的人,立足腳跟,方得修真悟性。

每個人都要回到自身上來,回到根本上來,你才能夠接引上跟,才能夠修真悟性,這才是“教外別傳“的意思。教外別傳,就是外教為我所用,這是一種兼容,是一種包容,真正的思想和文化是可以兼容一切的。一切的思想和文化都要回到我們自身上來。

莊子《應帝王》篇講到,列子向他的老師求學問道,他覺得算命的先生季鹹都比自己的老師高明,但是他目睹了季鹹給壺子相麵四次都沒有相的準確,看了後還落荒而逃,看到這整個過程以後,列子未始學而歸,這個未始學而歸,並不是指的他跟壺子沒有學到東西,是指的他根本就沒有回到自身上去,所以“未始學而歸,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回到了家裏,就幫妻子燒火做飯,對待豬就像對待人一樣,因為心外無物,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當你開悟的時候,你看誰都是開悟的,當你沒有開悟的時候,即便得道的真人就在你的身邊,你也是一葉障目,就像列子總認為外來的才會念經,總認為季鹹比自己的老師更高明。

莊子說“天下無道,深根寧極而待,天下有道,反一無跡”。當天下不利於弘揚本土思想的時候,那就要雪藏起來,當天下有利於弘揚我們的本土思想本土文化的時候,就會毫無征兆的悄無聲息的就出現了。這叫“反一無跡”。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這些先知先覺的大德之人,他從來不但心自己的思想不為人知,淵乎其居也。廖乎其清也,雖然他藏得非常的深,深不可測,但是“廖乎其清也”。如果你心一旦靜下來,你自然會參透他文字背後的深意,當你一旦回到自身上去,你會發現不是六經注我,而是我注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