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以喚醒身邊一草一木靈性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6-22 02:33:49

孔子第三次去問道於老子。老子說,我聽說你在北方已經是聲名大震了,你認為自己得道了嗎?孔子非常謙卑的說“未得也”。我覺得我並沒有得道。老子說那你談一談你求道的過程吧,你求道的曆程是怎麽樣的。孔子回答道“我求於度數,用了五年的時間,求於度數而未得也“。這個”度數“就是我們講的量化的概念。

認為一切都可以量化的。用了五年的時間研究這個量化的概念,研究這個度數的概念,卻沒有一個結果。我們在上一講也講過萬物具有無量性,本質上是不可以測量的,而我們卻偏偏把它量化了,用那種所謂的倒推法,好像比較合情合理,但是你會發現,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一個單獨的算法,並不可以拷貝,並不可以用到其它的事物上,其它的事情上去。所以孔子說用了五年的時間一無所獲。

老子說那你五年以後又幹了什麽呢,又怎麽求道的呢,孔子接著說”吾求之於陰陽,十二年而未得也“。我又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在陰陽之理上去研究,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的相互轉變,陰陽的相互轉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質變”。認為事物它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反轉,認為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可是莊子把這個叫“吊詭”。根本就是無跡可循。這種陰陽相互轉換,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概念或者量化的概念,它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並生並死,並死並生的,有時候人的快樂和悲傷,它是瞬間可以完成這種陰陽轉換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概念。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是幾乎沒有時間差的,它的轉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莊子把他叫做“吊詭”。

莊子《齊物論》篇兩次用到“旦暮”這個詞,在講到天籟之音的時候,他說“樂出虛,蒸成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美好的音樂也是來自那個虛無,再微小的微生物,它也是來自那虛無飄渺的氣,所以一切都是來自於虛無,而不是那種陰陽之理,而不是那種量化的概念,但莊子講到這個,也覺得沒辦法用語言把它說清楚,說算了吧算了吧。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旦暮”這個詞指的是白天黑夜的那個交接點那個轉換點,那個轉換點是瞬間完成的,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並沒有時間的量化概念。

如果你能夠理解,一切都是在“旦暮”之間發生的,一切都是在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那個點發生的,那麽你就明白萬物是怎麽來的。講完“吊詭”以後,他說萬事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旦暮遇焉。你如何才能夠明白“吊詭”背後的根源。它的根源到底是什麽,旦暮遇焉。你隻有明白了白天和黑夜的那個交接點,那種沒有時間差沒有空間差的存在,你才能夠明白世事無常的根源是什麽,你才能夠明白如何去應付這無常的世界,因為這無常的世界,一切的根源來自於虛無。

莊子在《徐無鬼》篇把它叫做“大陰解之”。這個“陰”就是因果的“因”。隻有你找到了這個真正的虛無,找到了事物的本源、原點,它才是因,它才是一切的因。隻要你回到這個原點,不管世事怎麽無常,它都會向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都可以為我所用而不為我所累。老子為了進一步點化孔子。老子告訴他“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你如何能夠進入這種虛無之境,沒有別的方法,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如果你不能夠讓內心安定,不能夠心主神明,內心沒有主宰,那麽你就不能夠收斂、聚集你的精氣神,如果你的身心不能夠調整為一齊,身心靈不能合一,那麽外在的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災難和禍患都會隨時降臨。如果你能夠做到這兩點,自然就可以進入那種虛無之境,自然就知道這種“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這種玄妙。

老子最後說“怨恩取與,諫教生sha,之爸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而能之”。精氣神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心之出,有物采之。萬物有靈,你既可以激發外物的靈性,也可以讓外物隨時失去那個靈性,而這種生sha與奪的大權,與外在的權力地位沒有關係。它僅僅是隨著你的一念生而生,一念滅而滅。

莊子逍遙遊篇就說“姑射山神人,其凝神,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他(她)可以使得方圓一帶草木無疾,人畜無害,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喚醒身邊事物的靈性,隻是範圍比較小而已。你的怨氣,你的負麵的言論,都可以影響到身邊的一人一物,隻有大德之人,隻有“唯循大變而無所湮者”。他才沒有時間空間的限製,才真正的掌握了萬物生滅的根源。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大陰解之,每個人都可以喚醒身邊的一草一木。”)

https://www.ixigua.com/7111529989207491085?logTag=0baa1b861e78aed2a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