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葫蘆何以盛天下所有的水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5-31 03:22:30

慧子對莊子說,我家有一個大葫蘆,這個大葫蘆可以盛納500斤重的水,然而真的盛500斤水的時侯,其堅不能自舉也,也就是說如果我把它當做水缸,放500斤水在裏麵,它的堅硬度不夠,它的表麵張力不夠,就會把它撐裂了。如果我把它一分為二做成水瓢,哪有那麽大的水缸可以放得進去這個水瓢?也就是說這個葫蘆既不能做水缸也不能做水瓢,我思來慮去,這個大葫蘆是無才可用的,於是我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聽了以後說“夫子拙於用大也,子之心蓬也夫!”。莊子說我的先生啊,你隻是不會用所謂大的東西罷了,你的心竅真的被蒙蔽了,為什麽不把它係在腰間,浮遊於江湖呢?你不能隻想到它的內部來盛水,你還要想到它的外部也可以乘水,也可以乘天下所有的水。莊子在逍遙遊篇講這則寓言故事,寓意非常深刻,內和外都是我們的定義而已。

在莊子三十三篇裏,莊子闡述這種內外的概念總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秋水篇,說“世之所議者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第二次是在莊子則陽篇“除日無歲,無內無外”。也就說時間和空間都是不不存在的,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內。也沒有所謂的外,外就是內,內就是外。第三次是在莊子天下篇,慧子認為“其大無外,謂之大一;其小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篇是集中批判了慧子的觀點的。而把慧子的這個“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觀點,列為第一個批判的對象,為什麽會批判他呢?因為一切內和外,都是我們的成見,都是我們的分別心,都是我們頭腦中的一種定義而已,是我們的認知局限造成的。

慧子說至小無內,謂之小一,他定義所謂的最小,就是其小無內,也就是說除了這個最小的本身,一切都是在它外麵的,那麽它就是最小的。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那什麽是最大的,就是除了它自己,一切都是包含在它的空間裏麵的,這是慧子對於最小和最大的定義,如果沿著他這種思路,我們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悖論。

我們以慧子的大葫蘆為例,慧子的葫蘆,當你沒有砸碎它的時侯,它可以浮遊於江湖,哪怕是大海也不能夠包含它,也就是說除了葫蘆本身以外,所有的一切都在這葫蘆的外麵,那麽這就合上了慧子所說的至小無內的這個定義了,這個大葫蘆它就是最小的,而大葫蘆外部的空間它是無限的,它是沒有邊界的,它是可以涵蓋一切的,它又符合了慧子的最大的概念。如果我們單單就慧子這個定義的本身來看,好像沒毛病,但是我們站在大葫蘆使用的角度來看,那就不一樣了。那這個定義就是一個悖論。哲學上也叫二律背反。

莊子秋水篇,河伯就問北海若:世之所議者,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世人認為所謂的最小的就是沒有形狀的,所謂的最大就是沒有邊界的,這樣對不對呢?北海若告訴他: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我們可以言論的,可以定義的,那隻是物質的表象,所謂的大小都是我們的意識在起作用,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也。而真正事物的本性,不是我們看到的表象,也不是我們的意識在起作用,它是本自具足的一種信息,這種本自具足的信息,它就是一種自性,自性就是神性,這種自性它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死的,因此莊子在則陽篇說“除日無歲,無內無外”。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那麽所謂的內外也就不存在了,它是冥冥中的一種神性。一種信息在起作用。而這種神性和信息,不是我們的言論所能表達的,不是我們這種分辨的意識對它能夠起作用的,這種冥冥的力量是值得我們去敬畏的,因此莊子在秋水篇接下來說“動不為利,不賤門隸。”這就是對冥冥之中的那個自性那個神性的一種敬畏,萬物都是本性具足的,都有那個神性的,哪怕是一個看門人都是本性具足的,下下人亦有上上智,所以不能夠小看任何一個人,萬物隻要維護它的天性完整,那麽,大就是小,內就是外。

莊子在秋水篇同時對這個“本自具足”給予我們了一些點化: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量無止”就是萬物都具有這種無量性的,都可以容納一切的。

“時無止”指的是萬物的這種自性,都是不生不死的。

“分無常”,物質的表象,它也是分分合合,時刻在產生變化的,所以下下人亦有上上智,隻要時機到了,他仍然也可亦乘運而起。

“終始無故”起點就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內就是外,外就是內,它可以隨時無窮大,可以隨時無窮小,大葫蘆,隻要你不怕壞它的天性,它既是無窮大也是無窮小。


莊子《在宥》篇說“不以物挫誌謂之完”。什麽是本性具足,隻要你不受到外物的影響,不影響到自己的情誌,不影響到自己內心的平靜,那你就是本性具足。本性具足,人皆聖賢。莊子山木篇通過“方周濟於河”來說明了隻要我們心上無事,那麽我們就達到了那種:自性本空“的境界。人能虛己以遊世,其熟能害之。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自性本空,無內無外,不生不滅,再平凡的人,也可乘運而起。“)

https://www.ixigua.com/7102660633900155405?logTag=98f4983e1a2754f555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