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把年紀了還 “閨蜜” 啥?我沒有閨蜜!
文章來源: 追憶212023-02-21 15:16:04

如題。

    “閨蜜” 者,出自閨中密友。閨,是閨女,是閨房,所謂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或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有深閨,自然有魯迅調侃的 “淺閨”。新婚燕爾,尚可用 “閨房”,比如漢代張敞從容應對漢宣帝 “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但如果已經生了孩子,升級當了兒子閨女的媽,還硬要以 “閨” 自居,那不是裝嫩是什麽?!

    再說說這個 “蜜”。最先是女秘書,被曖昧成了 “小蜜”,然後婚外戀等,都成了 “蜜”,順帶押韻了 “老貓吃柿子,色迷迷” 的 “迷”。當 “密” 淪落成 “蜜”, “甜蜜” “親密” 都變了味,隻剩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曖昧。相比之下,倒顯得英語裏的 “honey” 單純,愛侶或孩子都是蜜糖。

為何 “閨蜜” 大行其道?最簡單的解釋是從眾心理。搬用流行語的心理暗示是掌握了潮流密碼,自認沒有落伍。殊不知運用不當的陷阱是人雲亦雲,庸俗化。另外一個是現代社會畸形的 “幼態”審美觀,“幼” 就是青春,就是美。代表有香港市井語 “嫩模”,“嫩妻”,和內娛愛用的 “凍齡” 噱頭,“中年少女” 之流,徒然貽笑大方。

    管窺蠡測,難免片麵。但 “閨蜜” 的確是當前現代漢語幼齒化和庸俗化的縮影。難道漢語真是捉襟見肘,不夠表情達意了嗎?不見得。朋友有新交,有故舊,有知己,有摯友,有諍友,還有密友。按經曆分,有發小,有學友,有室友,有戰友,還有工友。按興趣愛好分,有文友,詩友,有畫友,也有酒友,博友。。。。(歡迎補充)

    再來看看 “閨蜜” 到底有多親密呢?撇開那些笑逐顏開,其樂融融的圖片,真相令人語塞。用四十年代《太太萬歲》裏的陳思珍做鏡子,“家裏上有老,下有小,然而她還得是一個安於寂寞的人。沒有可交談的人,而她也不見得有什麽好朋友。她的顧忌太多了,對人難得有一句真心話。。。替丈夫吹噓,替娘家撐場麵,替不及格的小孩子遮蓋。。。” 張愛玲在《《太太萬歲》題記》裏接著補刀,“中國女人向來是一結婚立刻由少女變為中年人,跳掉了少婦這一階段。” 看起來刺眼刺心,其實是因為說到了點上。本來 “她的生活情形有一種不幸的趨勢,使人變成狹窄,小氣,庸俗。” 如果還拉上 “閨蜜” 助陣,豈不更坐實了以上結論?  

    朋友來去,如大浪淘沙,留下的自經過了時間和生活的考驗。我沒有閨蜜,因無需 “閨“ 來自欺欺人,更不用 “蜜” 來混淆視聽,但有故舊,有新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