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 和 “凡爾賽”
文章來源: 追憶212022-12-27 15:27:57

和兒子聊起名人名言這個話題。在網上搜了一圈,英文大多是成功者的勵誌口號,要麽好為人師,要麽文字遊戲耍貧嘴,少見真心。我建議看看中文的,比如孔孟語錄。孟子重治國治天下,論調多天生我材必有用,比如著名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說,或魚和熊掌說辨析舍生取義。孔子重修身齊家,言論要溫和得多教學理念如 “溫故而知新” 千載之下仍放之四海而皆準許多修身之道也很有借鑒意義,比如兒子喜歡這一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隻是,這個 “善” “不善” 怎麽翻譯呢?我能想到的隻有 “good” 和 “bad”,網上的譯文是  “good quality”,也高明不到哪裏去。書到用時方恨少,我還在搜腸刮肚,兒子已經意會到,“善是 virtues , 不善是 flaws“。貼切準確,我不禁刮目相看。自然,有英語是母語的優勢,但還是感歎後生可畏。

    而觸動我的,是這一句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 的定義深淺廣狹,不在此討論,隻說有幾人能真正做到 “人不知而不慍”?!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不慍者寥寥。

    一個是我爺爺的妹夫,我們稱為 “姑姥爺”。文革中,當老師的姑姥爺是臭老九,受冤屈被勞改。這些都俱往矣,等我們小一輩記事,姑姥爺已經恢複了教職,很受敬重。作為傳統的讀書人,姑姥爺遭受不公仍性情平和,不急不躁。兩個兒子家教很好,都謙和有禮。尤其記得小兒子(我們稱 “二表叔”)瘦高白淨,深邃五官配大波浪的自然卷發,是費翔同類型的美男子,本地人口裏的 “一表人才”。還有,姑姥爺不沾煙酒,這在當地彼時可算另類。

    另一個是我的同事湯姆斯。做技術支持的湯姆斯,耐心又耐煩。再瑣碎再繁複的問題,他都一一解答,無絲毫厭煩。有人會在群發裏拋出問題抱怨,口氣不耐,如果得到響應,則放大成一片嗡嗡嗡,好像民怨沸騰。湯姆斯從不為負麵情緒所左右,既不辯護也不反駁,隻針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簡潔,明了。偶爾沒有答案,他也會明確告知,不閃避,不忽悠。我欣賞湯姆斯的專業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慍。

    多年以前,我們在香港時預定去普吉島的酒店,用英語交流,因為雙方的粵語或國語互不接軌。銷售很熱情,套近乎,“Look at your sweatshirt!” 原來先生穿的是他們大學的衛衣,一所地球人都知道的美國名校。先生淡淡說,“I went there so….”  話還沒說完,銷售就大笑起來,“So you just went there and bought the shirt.  This is what tourists do, right?” 先生愕然,轉頭和我對視了一秒,但是什麽都沒說。是啊,如果人家鐵了心要故意打岔,又何必辯解?出門後說起,先生無奈,“那可是我苦讀 N 年才掙來的,哪是什麽旅遊紀念品?!” 哈哈。

    現在流行 “凡爾賽” 文化,即在(精心策劃的)抱怨和展示裏(有意)無意抖落優越感。所謂凡爾賽,其實是 “煩而曬”。煩則曬之,近似有感而發,利於心理健康。真煩假煩,拿出來曬曬,收獲一圈讚美和羨慕,利己不損人,何樂而不為?比如我這一篇感想,便可歸入凡爾賽文學。文學城的凡爾賽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大家都心領神會,或圍觀或捧場,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但偶而,也會讀到一些特別的凡爾賽文章,博主煩了,也曬了,可還要含沙射影,冷嘲暗諷兩句才收聲。我就糊塗了,凡爾賽,凡爾賽,可不就是 “凡” 人之 “賽” 嗎?難不成,凡夫俗子還真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這個地球?不過,倒是又一次證實了 “人不知而不慍” 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