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Loose lips sink ships 是真事
文章來源: 追憶212022-06-13 18:56:07

Loose lips sink ships 在中文的對應表達大致是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走漏風聲” 之類,來自二戰時美國的一幅宣傳畫,原意是提醒戰爭時期軍人和國民都要三緘其口,一來避免泄漏機密,二來杜絕傳播謠言。 口號很巧妙,lips 和 ships 押韻,且大小懸殊,對比強烈,有 “千裏長堤,潰於蟻穴” 的震撼感,難怪會作為俗語一直保留下來。至於創作構思時有沒有參考史實,已不可查,但曆史上還真有過 “Loose lips sink ships” 事件,那是1453年,奧斯曼帝國(即土耳其)進攻並滅亡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戰爭中的一次海戰。

    十五世紀中期,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經曆了一千多年的風雨飄搖,已是日西山,氣息奄奄。同一時期,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正在興起,經過幾代蘇丹的持續努力日漸強大,不斷擴張領土,對君士坦丁堡形成蠶食包圍之勢。新上位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雄心勃勃,對君士坦丁堡虎視眈眈,要把伊斯蘭教預言裏的幾代人夢寐以求的 “紅蘋果” 收入囊中。奧斯曼帝國十萬大軍駐紮城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蘇丹高薪雇用匈牙利工程師烏爾班 (Orban) 趕造大炮,造成的大炮 (Basilic) 長逾八米,為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攻城利器。蘇丹要求炮兵連日晝夜不停炮轟,轟不倒城牆,也要震得城民惶惶不可終日。結果,城牆沒塌,倒是違反發射頻率的大炮過熱炸膛,烏爾班炸死,士氣低落。

蘇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蘇丹船隊因羅馬人設置的橫江鐵索阻礙,被擋在了金角灣外。但是,區區一條跨江鐵索,難不住頑童式的腦洞大開!蘇丹下令在金角灣北岸的加拉塔砍倒樹木,放平再塗上油脂,修建了一條陸上船槽。一共有超過七十隻船被拖入船槽,繞到金角灣內灣,成功避開了鐵索下水。羅馬人第二天早上醒來,昨晚還空蕩蕩的海灣已被進攻者的船隊占據,不敢想象他們當時的震驚和絕望!這支進入金角灣的蘇丹船隊,好比插在君士坦丁堡肚皮上的一把尖刀,逼得本來就兵力嚴重不足的守城防線拉長再拉長,在兩條前線同時作戰。

東羅馬帝國不甘束手就擒,組織了兩百多人的敢死隊,要乘對方立足未穩前往偷襲,一把火燒光蘇丹船隊。夜幕下,滿載燃料的敢死船隊靜悄悄出發了,海灣裏一片死寂,恍惚聽到對岸有什麽聲響,但也許是幻覺?不,不是幻覺。黑黢黢的山坡上突然多了無數條吐著紅信子的毒蛇,那是瞄準了燃料船的蘇丹大炮!一時間,火光連天,慘叫不絕,燃料船灰飛煙滅,敢死隊無一生還。原來是偷襲計劃走漏了風聲,蘇丹的大炮早就嚴陣以待了,loose lips sink ships!

在這次戰爭中,還 “誕生” 了一個新詞,undermine,意為 “削弱,破壞”。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最初是東羅馬帝國創立者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修建,後經數代加建和增補長達十四裏,到蘇丹攻城時已經矗立了一千多年,仍然牢不可摧。攻城伊始,蘇丹上麵炮轟,下麵雇了塞爾維亞人偷偷挖隧道,企圖穿過城牆。 Undermine 說法由此而來,因為這些塞爾維亞人原來都是礦工 (miners)!隧道行動被東羅馬工程師識破阻止,沒有得逞。

君士坦丁堡之戰不隻侵城掠地那麽單純,它記錄了昔日強大帝國的滅亡悲歌,亦見證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之爭。君士坦丁堡早向基督世界發出呼救,然而,中世紀末的羅馬教廷已經衰落,歐洲各國要麽陷於連年戰爭自顧不暇,或者國內諸侯割據,各自為政,沒能及時施以援手。孤立無援的處境固然加速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但從曆史進程來看,帝國衰亡是曆史趨勢,不可逆轉。(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