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博文(文章)的幾點體會
文章來源: 追憶212022-02-07 18:54:14

去年夏天開博,又開始用中文寫文章。寫得好壞另說,倒是寫得興致盎然,不敢說文思泉湧,但寫作素材枯竭的擔憂至今還沒有出現,也是幸事加奇事。寫著寫著,覺得有一些關於寫文章的心得體會,就在這裏記下來。

    如果不算越洋電話和視頻普及以前寫的家信,我離開中國後,就沒有用中文寫過文章,二十多年不動筆,筆尖早已從繡花針鏽成了鐵杵,慚愧啊。去年終於下定決心開博,大環境是被疫情逼著宅家快要抑鬱了,導火線則是過去一年選修網課的作業壓力太大,平均一個月交兩篇文章的頻率,寫英文寫得我要吐了,趕緊換中文洗洗腦子,才不至於崩潰厭學。

    從寫英文的搜腸刮肚轉換到中文,我好比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頓覺天地寬,一句話,太幸福了!想到什麽提筆寫,隨便寫寫洋洋灑灑千字文,要改動改動,那還不容易,一個意思有 N 種表達法可以選擇,橫寫豎寫正寫反寫都不用擔心語法和拚寫,我幾乎要喜極而泣了, “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說的就是母語啊!

    但是,信筆由韁也有一個問題,囉囉嗦嗦,糾纏不清,一不留神就成話嘮。解決辦法隻有一個,改!文章不厭百回改是金科玉律,改的時候要注意什麽呢?我大概歸納了一下,有動詞和形容詞的選用,句式變化,文氣和結尾。

    汪曾祺明確說過,“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見《小說筆談》)描寫特定的身體動作或者心理活動,能夠精準再現的動詞隻有那一個,需要來回 “推敲” 才能敲定。形容詞,則好像做菜的調料,少了無味,多了喧賓奪主。我的體會是形容詞要慎用,尤其是流行語,比如化妝用 “妝容精致” 形容,感覺千人一麵,並嫌敷衍了事。另外還要注意語言的感情色彩,在讚美的話語裏讀到一個貶義詞會很別扭,膈應。

    句式變化,說白了就是長短句的靈活運用。寫散文不是寫論文,一行行主謂賓定狀補齊上陣的長句排山倒海而來,整齊是整齊,但用力太猛過猶不及。若換了都是短句,又期期艾艾,好像 “珠玉卡住了喉嚨了。” (見張愛玲的《姑姑語錄》)。最理想是駢散結合,情文相生,活潑流暢。汪曾祺舉例,“同樣的話,多幾個字,少幾個字,味道便不同。張岱記他的一個親戚的話,‘你張氏兄弟真是奇。肉隻是吃,不知好吃不好吃;酒隻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 一個人把這幾句話略改了幾個字,張岱便斥之為‘傖父’。”(見《小說筆談》)上學時老師講的 “語感”,說的就是這個。

    中國人寫文章推崇文氣。蘇東坡在《文說》裏這樣描述文氣,“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這一大段比喻排比聽起來很玄,但其實簡單說就是,“有意而言,意盡而至”。他在《答謝民師書》裏又反複闡述了這個觀點,“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什麽樣的文章算得上 “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呢?鬱達夫《故都的秋》算一個。

    結尾與文氣聯係緊密,“常止於不可不止”。現當代作家裏,張愛玲很善於給散文結尾。她的散文開頭也不錯,但常常解釋這個說明那個,倒像她自己的母親每次要唱歌前,“總是抱歉地笑起來,有許多嬌媚的解釋。”(見《談音樂》)結尾則幹脆利落,“意盡言止”,實踐了她自己的理想,“而且妙在短 —— 才開頭,已經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見《說胡蘿卜》)

    特別聲明,這一篇體會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絕非成功感言。孔子說:“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寫文章必得重視文 “采”,否則不要說 “行而不遠”,就連喝 ”采” (博客點擊數)也沒有。世人多眼高手低,如蘇東坡總結,“求物之妙,如係風捕景,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於口與手者乎?”(見《答謝民師書》)然而,挑戰的樂趣不正在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嗎?做不到張愛玲又何妨,我手寫我口的樂趣就在那字斟句酌中。蘇東坡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太同意了,精雕細琢,自娛自樂,即消磨了時間又練了筆頭,何樂而不為?借用賈島 “十年磨一劍” 的說法,重拾荒廢已久的文治武功,但求 “意之所到,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若練成莊子筆下遊刃有餘的刀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見《庖丁解牛》)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