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成吉思汗後裔的故事(上)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4-03-01 05:15:03

在我之前的一篇博文《大舅走了,他把家譜書傳給了我…》中,我講述了我媽媽家族有三本新舊家譜書,書中記載了我媽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以及很多的家族曆史故事。

 

這是我這篇文章的鏈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1/33838.html

 

我媽媽現在的姓氏姓餘,跟蒙古族的姓氏完全不一樣,為什麽成吉思汗的後代會姓餘?為什麽他們要選“餘”這個漢族姓氏?成吉思汗的後人是哪一代開始改姓餘的?我媽媽是成吉思汗第多少代後裔?是成吉思汗的哪個孩子傳下來的後代?成吉思汗的後裔是怎樣遷移到重慶江津地區?我在讀完了家譜書後慢慢梳理出來,寫下這個係列,也為自己做一個完整的記錄。

 

餘姓在漢族是一個普通的姓,媽媽在重慶江津市的老家也是一個極其普通的農村小康家庭。媽媽家有八個兄弟姐妹,外婆生了十個孩子,第一個和第三個孩子出生後不久因病夭折了。我媽媽本該排行第四,後來成了家裏的老二。

 

我在三,四歲的時候外公就因病去世了,我對外公幾乎沒有印象,從家裏的老照片上看,外公中等身材,臉型是橢圓型,麵目清秀、和善,不像是種莊稼的人,倒有點書生氣。很奇怪,我外公的麵部輪廓完全不是我大舅那樣明顯的大方臉,而是小臉,我小舅跟外公像,也是小臉,我和我妹妹也是一個大臉,一個小臉,她大我小。

 

媽媽家以前有自己的田地,常年雇人種地。聽外婆說,由於外公為人善良、慷慨大方,對“丘二”(重慶方言指受雇傭者)都照顧有加,所以,解放初期劃分成分時,村民們沒有把外公定為“地主”,而是“富農”,這差別就大了。

 

外公出生在清朝末期,雖然是地道的農村人,但他受過私塾教育,能寫會讀,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記。聽外婆說,外公的家族有重視孩子教育的傳統,所以,我媽媽這一輩家裏的孩子都接受過教育,這在當時那個小地方,能讓家裏每個孩子讀書是不多見的。媽媽說,外公很喜歡孩子,對孩子很少發脾氣,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家裏外婆是大嗓門兒,經常訓斥孩子,孩子們怕外婆,不怕外公,所以,媽媽的家是典型的“慈父嚴母”家庭。

 

幾十年來,在我的眼裏和心裏,媽媽的家庭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小家庭,家族成員中沒有做大官的,也沒有做學問的,但是,這個家庭很溫暖,是一個和諧有愛,講究禮數的家庭。除了我大姨成家後一直在農村陪伴外公外婆以外,我媽媽家其他的孩子先後都走出了農村,在城裏工作和生活。

 

然而,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家庭卻是成吉思汗的後裔,當我初次看到媽媽家的家族宗譜書時,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馳名中外,大名鼎鼎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竟然是我媽媽家族的祖先,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跟蒙古帝國的創始人有著一脈親承的血緣關係。

 

舊版的家譜書非常有年代感,泛黃的紙張上散滿了斑點,書由粗線縫製裝訂成冊,毛筆手抄的豎行繁體字還沒有標點符號,套一句現在時髦的話“如果不是我親眼所見,我萬萬不敢相信” 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後人編寫的一本家譜。

 

自古以來,國家有史記,地方有地方誌,族宗有家譜。史記記載國家大事,家譜記載家族大事,隻是《餘氏宗譜》記載了本不姓餘的一家家族曆史。該宗譜記載了從鐵木真起到鐵木健的九子十進士改鐵姓餘,以及餘家後人的故事,一共六百多年的曆程,也記載了改姓餘後,世係之繁衍的後人名單,我沒有一個個細數,大概有上萬人。一個家庭的繁衍如同森林裏的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根據家譜書記載,我的媽媽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忽必列(元朝皇帝)的孫子鐵木健的第六個兒子鐵承列的後代,媽媽這一代寫的是“第二十七代”(我會在後麵講述故事中把家譜書中記錄我媽媽這一代的那一頁拍出來),我沒有看明白,家譜書裏也沒有寫清楚,這二十七代是從鐵木真算起,還是從鐵改姓餘後算起?感覺應該是從改姓餘後算起,因為,我看名單裏都是姓餘的人名。

 

這是成吉思汗的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網絡圖片)

這是成吉思汗的蒙古文名字(網絡圖片)

這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館藏,網絡圖片)

這是忽必烈兒子真金的畫像(網絡圖片)

這是真金的兒子鐵木健的畫像(網絡圖片)

這是大蒙古國簡易的世係表

這是我大舅年輕時的照片

這是我大舅老年時的照片

這是我小舅的微信頭像,明顯跟大舅長得不一樣。

說實話,我以前雖然知道成吉思汗這個偉人,但我對蒙古帝國和中國元朝的曆史並不十分了解,為了做到真正的追根溯源,了解更多的家族曆史,我去台北市圖書館查閱資料,圖書館裏有關成吉思汗和中國元朝的書籍有好幾十本,我借了三本開始了認真閱讀:《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成吉思汗》、《元朝:到底怎麽回事?》,同時,我又在網絡上查閱了一些有關成吉思汗和他的後裔的信息,對媽媽的家族曆史來了一次惡補。

惡補結果,我對成吉思汗,這位“馬背上的英雄”和“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有了全新的認知。

 

第一,成吉思汗的名字“鐵木真”其實不是他家族的正規傳統姓氏,鐵木真的父親叫也速該,他的母親訶額倫是當年父親在路上搶來的已婚女人。也速該在搶到訶額倫不久後隨軍攻打仇家塔塔兒人,殺死了名叫鐵木真烏格的塔塔兒勇士。當他返家時,兒子剛出生不久,於是,也速該給這個兒子取名“鐵木真”。蒙古人一生隻能取一個名字,終身不得更改,所以取名字帶有濃厚的象征意義,也速該給兒子取名鐵木真,或許是強調蒙古人與塔塔兒人經久難解的仇恨。後來,有學術界人士討論,認為鐵木真的字根有往前衝、受鼓舞,創造性想法“天馬行空”的含義。

 

第二,鐵木真才幾歲時,父親被仇家塔塔兒毒死。他從小生活在暴力橫行的小部落裏,過著遊牧的日子。他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每天看到的就是殺人、綁架、掠奪和奴役。他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之下自生自滅,他體會到了人心的險惡,體會到了人的欲望之大、野心之強、殘忍之極。他小時候本來是一個愛哭的孩子,動不動就哭,很怕狗,完全沒有一點跡象將來是一個英勇的偉大人物。是惡劣的環境讓他獲得了求生和自保的本能,他還是少年時就殺死了經常欺負他的同父異母哥哥。

 

第三,鐵木真在青年時偶遇了一名叫做月忽難的人,這位來自另外一個民族的外交使者給鐵木真講述了“獨木易折、眾林難摧”的道理。他對鐵木真說,你現在的部落在大草原裏太渺小了,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滴水,很快就會被太陽收走,如果你把部落這滴水放進一條河裏就能終年流淌。他教導鐵木真需要外交手段來贏得盟友,獲得他們的支援和保護,要學會“借勢自強”,借助別人的勢力來達到壯大自己的目的。月忽難的話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盞馬燈,照亮了鐵木真前行的路。

 

第四,鐵木真在一次次加入盟友的過程中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得人心。後來,他的盟主,也是他的義父,一位叫“王穴”的可汗(首領)擔憂鐵木真強大後會取代他的地位,決意設陷阱殺害他。鐵木真在不知情的情況,隻帶有極少數人馬前往赴約,途中得知有詐,拚命逃生,逃亡數日,疲憊不堪又無糧食,最後來到了偏遠的巴泐渚納湖邊。回顧四周,他發現身邊隻剩十九個人,這群人中,除了有一個是他的弟弟之外,其他的都是朋友,他和弟弟是真正的蒙古族,其他的十幾位來自不同的部落,而且他們的信仰也不同,鐵木真是虔誠的薩滿教徒,另外有基督教、穆斯林教和佛教徒。在生死關頭,他們互相奉獻、彼此忠誠,大家發誓永遠效忠於他。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巴泐渚納湖之盟”,這也是催生出成吉思汗日後蒙古帝國共同體形式的契機,是蒙古帝國統一的基礎。

 

第五,成吉思汗的蒙古軍為什麽在戰爭中能所向披靡,百戰不殆?他的軍隊具有四個特征,這跟一般傳統文明國家的軍隊迥然不同:(1)蒙古軍隊全是武裝騎兵,沒有步兵,打戰速度快,總是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出現在來不及驚訝的敵人麵前,他們攻或逃都快;(2)蒙古軍隊在遷移時除了隨時跟著士兵的大批備用馬之外,沒有軍需庫或累贅的輜重車隊,進軍速度輕快;(3)蒙古軍人在移動的過程中,他們喝的是馬奶,殺掉馬就可當食物,同時邊走邊狩獵以填飽肚子,比如,每個士兵隨身攜帶十磅的幹奶塊,每天將一磅的幹奶塊放進皮水壺裏,就可撐過一天。所以,他們可一連跋涉十日,不用停下來生火或烹食;(4)肉、奶、酸奶或其他乳製品是蒙古軍人的主食,他們食蛋白質多,穀物少,他們的牙堅骨壯,身體素質好,經得住挨餓。

 

第六,成吉思汗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善於團結一批效忠他的人作為自己的事業支柱,他英明有為,懂得搜羅人才,重用有文化的人助他建國立法、治理國家。1206年,大蒙古國成立,鐵木真被推崇為成吉思汗(元太祖)。在成吉思汗建國之前,蒙古人還沒有統一的文字,成吉思汗俘虜了一名精通幾種文字的其他族裔的文人,並重用他創立了蒙古文。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人沒有正文的法規,人們遵循的隻是傳統慣法。建立大蒙古國後,成吉思汗製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款,稱為《大劄撒》(漢文譯成《成吉思汗法典》),這成為了加強統治的主要輔助手段。

 

第七,成吉思汗不僅是蒙古帝國的創建者,也是近代世界的創造者。在極盛時期,蒙古帝國的版圖涵蓋了現在三十個國家,三十多億人口,而他統治下的蒙古人隻有百萬,軍隊隻有十萬人。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教授傑克· 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在《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書中認為,蒙古帝國不僅在馬上征服了世界,也善於下馬治理天下,他們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達,加速了區域間人口、觀念及科技的轉移。歐洲是蒙古征服的最大受益者,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鼓風爐及中國與波斯繪畫風格的西傳,導致西歐“文藝複興”的誕生。蒙古人所主張的貿易自由、交通開放、知識共用、多教共存,以及國際法和外交豁免的精神,構成了近代世界體係的基礎,從此,揭開了現代世界的大幕。

 

也許你認為這樣的說法言過其實,不會讚同,我相信,一旦你真正了解了蒙古帝國的那些曆史,你也會跟我一樣對成吉思汗為世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深信不疑。

 

在下一篇博文裏,我將開始講述我前麵提出的那些疑問,講述鐵姓改餘姓的那些真實而神奇的故事。

 

我想有個家》由台灣歌星潘美辰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據說,潘美辰在求學的那段時間有過半年之內搬了三次家的經曆,甚至窮到連著幾天呆在租來的小屋裏吃泡麵。潘美辰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個人感悟創作了這首歌曲,從一個缺少家庭溫暖的人的視角出發,表達了對家庭的渴求。1991年春晚,潘美辰演唱了這首歌而在大陸家喻戶曉,王家衛在《繁花》裏也選用了這首歌。

 

今天我翻唱了這首歌,謝謝大家聆聽!三月來了,這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祝大家春安快樂!

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我想要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驚嚇的時候

我才不會害怕

誰不會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

隻能自己輕輕擦

我好羨慕他

受傷後可以回家

而我隻能孤單的

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

隻要心中充滿愛

就會被關懷

無法埋怨誰

一切隻能靠自己

雖然你有家什麽也不缺

為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

永遠都說沒有愛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紀

不同的心理

讓我擁有一個家

 

 

 

3/1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