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成吉思汗後裔的故事(下)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4-03-17 06:21:13

疫情之前,我經常回國陪伴父母,為了回國期間出行方便,2009年我在國內買了一輛車,這樣帶父母去醫院看病拿藥什麽的方便多了,以前國內沒有Uber或滴滴車,搭乘出租車得站在街邊舉手叫,遇到高峰時段很難叫車。

 

有了車之後,天氣好我就帶父母到附近的公園走走、去郊區景點看看、去溫泉度假和去看望他們的老友。2011年的某一天,我問老爸老媽還想去中國哪裏看看(他們以前經常旅行,走了中國很多的地方)?我和先生可以開長途車帶他們倆去,老爸說想去西安和西北地區,老媽則說想去看大草原,根據二老的心願,於是,我和先生帶著他們從重慶出發,開車先去成都,看望了媽媽的兩個妹妹,然後從成都開車去西安,在西安遊玩了四天之後,再出發一路向西經過甘肅的天水、麥積山、蘭州、青海西寧,最後到達目的地青海湖。

 

當我們的車快到達青海湖時,經過一大片寬闊的大草原,我媽媽興奮極了,她把車窗打開,頭微微伸出窗外,望著無邊無際的草原,媽媽輕聲感歎地說:“這就是大草原,太漂亮了,我終於看到了。”

 

坐在副駕駛位上的我,回頭對著後座的媽媽微笑了一下,我知道,作為成吉思汗的後人,媽媽看到了大草原,等於走進了祖先的地方,感應到了祖先留在草原上的靈魂。

 

我在上一篇裏講了成吉思汗孫子的孫子鐵木健的故事,今天就說一說鐵木健的孩子們為什麽要改姓?為什麽選姓餘?改姓餘後他們分別在那些地方居住,繁衍後代?

 

在上一篇講家族的故事中,我最後寫了鐵木健的九子一女婿在當年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的追緝之下,改姓為餘。何為“紅巾軍”?據維基百科說,紅巾軍,又稱作紅軍,是元朝末年起來反抗元朝的一股農民起義力量,該起義最初是與明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結合所發動的,因打紅旗,頭紮紅巾,故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眾,又被稱作香軍。

 

紅巾軍最早的發起人跟朱元璋無關,紅巾軍最初起於北方,以韓山童、劉福通等為首領,宣傳彌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義。後來,紅巾軍逐步壯大,全中國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和加入,南方的紅巾軍也星火燎原般發展起來。那時,貧困潦倒的朱元璋在廟裏當和尚,還四處化緣、要飯,為了生存,經朋友提議,他加入了後來成為嶽父的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幾年間,郭子興在南方的紅巾軍勢力增強,他看上了朱元璋作戰勇猛,精明能幹,將養女許配給他,此後,朱元璋自然地就是嶽父的左右臂助手,被封為左副元帥,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憑著實力全部掌管了這支紅巾軍。

 

再後來,以劉福通等人領導的紅巾軍北伐元朝軍隊,他們兵分三路與元朝軍隊作戰,進進退退折騰數年。在南方,朱元璋趁元軍疲於對付北方紅巾軍,無暇南顧之機,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最終獨樹一幟統一和占領了江南,當時的南方也是中國經濟的重心。朱元璋統治下的南方迅速發展經濟和軍事力量,勢不可擋。據家譜書記載,1368年,朱元璋一統中原,明朝建立,元朝元順帝妥歡帖木兒成為亡國之君,帶著皇太子和一百多名大臣逃離,元朝正式滅亡。這時的朱元璋欲滅元朝皇帝後裔,圍追堵截,鐵木健的九子一女婿在這性命攸關之時開始了逃命之旅。

(朱元璋畫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關於這逃命之旅的起因有三個版本:第一,他們是為了躲避朱元璋紅巾軍的追殺,扶老攜幼,拚命逃命,這是多數文獻記載的說法;第二,在君王統治時期,朝廷上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功高蓋主,風光無限的鐵木健一家自然就成為了元朝某些人眼中的毒刺,他們便將紅巾軍起義的名頭劃在了鐵木健後人的頭上,當鐵木健的後人聽到風聲後,意識到有人要迫害自己,便連夜帶著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第三,順帝皇帝夜來夢見9支鐵槍插在金鑾殿上,右臣相龐悲對皇帝說:“槍乃是鐵也,現鐵氏兄弟九人應九根長槍之數也,在朝官高爵顯,必有謀反之意。” 元順帝聽信了龐悲之言,有滅這九兄弟的意思。九子一婿聽到了風聲,開始了逃命。

 

據家譜書記載,無論起因是哪種版本,九子一婿十兄妹拖兒帶女開始了不分晝夜,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不怕疲勞,冒風雨,忍饑餓,越過高山峻嶺,渡過溪水河流,披星戴月。這年秋天,他們進入了湖北來到一條河岸,看見有一關卡要登記姓名才能渡過。他們望著河水甚急,萬分險要,非過渡不行。在此危難之際,大家突見河中的魚兒群遊,往返自由,一時大家醒悟:我們要象魚兒那樣自由。於是,在登記姓名渡河之前,他們決定改姓更名,鐵家的人改姓“餘”,也意味著殺不盡斬不絕,有餘留後人之意,同時,女婿家的人改姓“金”,隨從們改姓“於”。就這樣他們安全的渡過了對岸之後,又繼續前行,共謀生路。

 

後來,他們一起進入了四川,那時的四川交通困難,山區人少,感覺是躲避紅巾軍追殺的好地方。某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叫“鳳錦頭”的地方(如今四川瀘縣福集橋),大家考慮到一路走來十兄妹一起人多影大,容易引人注意,於是,他們商議,為了確保安全,在此分散前行,分散後各尋其所,安居樂業,有了落腳之地後,定明年清明節全家人來此相會,兄妹十人各自插柳為記,並且咬指作筆,以血代墨,每人一句,成詩一首:

餘本元朝宰相家,紅巾趕散入西涯;

瀘林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椏;

流淚眼觀流淚眼,悲傷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歸何處,如夢雲遊浪卷沙;

餘氏並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萬家。

 

完成此詩之後,各家保留一份,世代相傳,並作為今後尋親相遇相識的暗號和依據。最後,十人跪地發誓,後孫不認宗與祖者,身生白癲喪黃沙,也就是全家滅亡的意思。他們還立下誓言:今後餘、金二姓世代永遠相親相愛,不許二姓通婚,不得富不認貧、貴不認賤,遵守祖宗之家訓,不得忘記祖宗的功德與興家大業。隨後,十人含淚分手,依依惜別,各尋安生之處,謀生發展。

(網絡圖片)

當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一幅幅畫麵仿佛在我的眼前緩緩浮現:纖細的柳枝隨風舞動~手指在粗燥的紙上劃動~無聲的淚珠滾落在麵頰~夾著寒意的秋風吹亂了頭發~最後,先祖們一步一回頭各自離去,殊不知,這一轉身,時間的流逝就是600多年。

 

我的眼睛濕潤了…

 

據說,第二年的清明節,十人兄妹還真齊到鳳錦頭插柳處相會重逢了一次,從此以後,他們再也沒有相會過,他們帶著各自的家人拋棄了尊貴的身份,改名換姓各自逃命,顛沛流離,成為了普通的民眾。從此,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家族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曆史的長河,傳宗接代,自求多福。

 

鐵木健的後人九子一婿在改姓餘的時候取了一個餘姓名字,他們進入四川之後,為了逃生匿居他鄉,又更改一次名字。

 

下麵這兩張圖表大致顯示了鐵木健後人的名字,以及九子一婿子孫繁衍居住區域。根據家譜書記載,我媽媽屬於根六鐵承烈的後代。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曆史和故事。而這些曆史和故事,都會在某個時刻和某一代人相遇,交織成一段新的故事。我寫餘氏宗譜家族的故事,並不是為了炫耀什麽,也不是為誰誰誰歌功頌德,僅僅是寫一個普通家庭的曆史,隻是巧合的是這個家史卻是中國近代曆史的一部分。對重要曆史人物的功與過定論不是我和你這樣的平頭老百姓所做得到的。在曆史的長河中,時光在流轉、時代在更迭、萬物在興衰,曆史也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曆史就是曆史。我現在感到欣慰的是,通過寫我媽媽的家族故事,我學習了以前完全不所知的蒙古帝國和元朝的曆史。

 

我非常認同博友黑貝王妃在留言裏所言:“我們可能不知去處,但至少知道來處。 ” 這就是我寫這個係列家族故事的初衷,去年我父母先後雙雙離世,讓我突然想搞清楚自己的生事,想知道自己到底從哪裏來?想尋找自己的根。我為自己點讚,我做到了,讀完了三本家譜書和寫完了這個係列。

 

另外,我要感謝博主老天真在上一篇故事的留言裏提供了一些更多的餘氏家族的信息和網絡鏈接,根據他的鏈接,我查到了著名的四川詩人流沙河(本名餘勳坦)也是鐵改餘姓家族之人,1999年他曾題詞 “根尋漠北蒼天下,跡寄川西繡水邊。”

 

謝謝文學城辛苦的小編們!

謝謝博主們閱讀和留言!

謝謝來文學城的所有讀者們!

 

《講成吉思汗後裔的故事》(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3/6907.html

《講成吉思汗後裔的故事》(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3/35.html

《大舅走了,他把家譜書傳給了我…》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604/202401/33838.html

 

 

 

 

 

3/17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