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遺書,四個人背誦轉達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3-11-18 05:22:54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無論戰爭的被入侵者或入侵者都是戰爭的受害者。盡管戰爭沒有贏家,但是從古到今,戰爭總是源源不斷,幾千年來,世界文明的發展,沒有阻斷戰爭的發生,而隻是使戰爭的形式發現了改變,現代化文明的發展,讓戰爭的武器也進入了現代化,殺傷力更快更大。

 

戰爭的直接受害者除了戰場中死傷的軍人和平民,也包括了戰後的俘虜。我以前隻知道德國納粹的集中營,最近我才知道,在蘇聯時期,西伯利亞有兩千多所集中營,裏麵關押了60多萬日本軍俘虜和僑民。

 

據曆史資料記載,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從東西兩麵夾攻了駐守中國滿洲的日軍,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八月風暴”。由於當時的日軍大部分調到南方參戰,軍力不夠,所以,滿洲的日軍抵不過蘇軍,大敗。一周後,日本天皇宣布終戰詔書,日本投降,二戰宣告結束。

 

在滿洲的日軍潰敗之後全部成了蘇聯的俘虜,盡管當時的《波茨坦宣言》的第九條明記“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之後,將被允許其返鄉,得以和平從事生產生活之機會。” 但是,蘇聯仍然強行將六十多萬日軍俘虜和僑民運到寒冷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勞改,充當苦力,從事挖礦、修建鐵路和公路等重體力勞動,因為二戰期間蘇聯傷亡慘重,勞動力嚴重不足。

 

西伯利亞的冬天冰天雪地,日軍戰俘隻能住在馬棚,沒有棉衣和足夠的能量供應,很多日軍戰俘晚上睡著後就再也沒有醒來。蘇聯每天隻提供一頓野菜和黑麵包,戰俘病了也沒有醫生,隻能等死,如果有誰不服管教或想逃走就當場槍斃。

 

後來,經過多次協商,蘇聯陸陸續續有放日軍俘虜回國,直到1956年,蘇日雙方簽訂了《日蘇共同宣言》,最後一批日軍“戰犯”才被特赦回國。返回日本的戰俘或僑民總共40萬人,也就是說,有20多萬戰俘或僑民死在了西伯利亞,當然,也有極少數日軍戰俘被赤化後留在了蘇聯,成為了日本裔俄羅斯人。

 

1993年10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訪問日本之際,聲稱前蘇聯政府對待日軍戰俘是不人道的,並對此表示道歉。

 

日軍戰俘山本幡男的故事就是這批戰俘中最典型悲劇人物。山本曾經在東京外語學校學過俄語,他當時很喜歡俄羅斯文學,被俄羅斯托爾斯泰等大文豪的人道主義深深吸引。1936年,他遠赴中國滿洲,任職於大連的南滿洲鐵道調查部,1941年,他還寫過很多有關蘇聯的社會、經濟及軍事等文章,獲得好評。

 

二戰末期,他被征召入伍,當了二等兵,因為他的俄語不錯,被調入哈爾濱特務機構。在1946年的“八月風暴”中,他與妻子和四個孩子生離死別。他的妻子曆經艱辛,當年回到了日本,而他卻成為了蘇聯的戰俘被送到西伯利亞戰俘集中營勞改。他被蘇聯宣判為“特務罪”,判刑二十五年。1949年,蘇聯同意放一些戰俘回日本,但因山本是“特務罪”被繼續關押。由於他精通俄語,在集中營充當翻譯,還被一些戰俘視為“赤色分子”,受到他們的歧視。

 

在集中營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裏,山本組織大家學習日本文化,用自製的筆紙,還辦《文藝》刊物,鼓勵戰俘們識字、寫詩和唱歌。他還給難友們講日本古典文學,講佛教知識以及一些德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他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他身上所表現出的人性光輝,影響了周圍的同胞,在集中營裏他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也點燃起同胞們在罕見的磨難中頑強活下去的希望之火。

 

1954年,當他病倒的時候,蘇聯人不給醫生看,全集中營的戰俘一起絕食、罷工,請求送醫院治病,最後,蘇聯人妥協了,他被送到了正規醫院檢查。結果,很不幸,他得了晚期喉癌,無法醫治,生命隻有三個月的時間。

 

在同胞們的鼓勵之下,山本臨死之前在集中營的病床上開始寫遺書…

 

2022年12月,日本把山本幡男的真實故事搬上了銀幕,拍成了電影《來自雪國的遺書》,該影片獲得轟動,在香港和台灣都有上映。我在這次去香港的飛機上看了這部電影,由於台灣飛香港隻有一個多小時,我飛去香港時看了一半,從香港飛回台灣時再看了下一半。

看這部電影的前一半時,我沒有太大的情緒感受,隻當了解一段曆史,對影片中日本戰俘被蘇聯人殘酷無情的虐待有一些同情,但說實話,在我的心裏,還是不忘當年日本人是怎樣侵略中國,怎樣殺害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同樣很殘忍。

 

然而,當我越看到後麵,越來越被山本幡男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真誠善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他不顧個人安危為同胞爭取權益,他激勵那些失去希望的同胞。

 

他躺在病床上掙紮著寫完了遺書之後離開了人世,他的同胞們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份遺書送到山本的家裏,因為他一直渴望有一天與親人團聚。

 

由於當時的蘇聯人經常對戰俘搜身檢查,還突然到他們的住處搜查,不容戰俘有任何的文字保留,所以,集中營的同胞們決定把遺書分成四份(本身遺書裏有分別寫給全家、母親、孩子和妻子的話),分別由四個人把遺書的內容背下來,記在腦子裏。

 

這是四位背誦遺書的戰俘(網絡圖片)

1956年,所有的戰俘被蘇聯釋放返回了日本。當我看到那四位同胞如同“遺書小分隊”一樣,先後找到了山本的家,每個人當著山本的妻子、母親和孩子們的麵背誦著山本的遺書,那一刻,我終於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眼淚潰堤,我被他們四人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深深感動。

 

這位叫原幸彥,曾經是山本的同事,他還出賣過山本,使山本失去了一次回國的機會。他口述了山本給全家人的遺書。

最終,我不得不在哈巴洛夫醫院的病床上寫下遺書,僅僅是拿起鉛筆就讓我留下眼淚。為什麽我不能好好地寫呢?我心中的想法難以表達,比什麽都令人遺憾,隻有一點,我希望你記住,決不要因為我的去世而感到悲觀,感到消沉。你們要意氣風發地、健康地、安全地、健壯地生長下去,請大家記住,幸福地活下去,這才是我重要的遺言。”

 

這位叫鬆田研三,被政府征兵被迫離開自己的母親,在集中營中得知母親過世,悲痛萬分。他口述了山本寫給母親的遺言。

母親,我是多麽地不孝啊,從小就讓媽擔心,這樣不孝的我,會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呢?請您盡管對我發火、責罵我,我真想在死之前再見媽一麵,再說一兩句話,我將會多麽的滿足啊!但是媽,就算我去死了,也決不要沉浸在淚水當中,請媽媽好好活下去,請為了孫子們的成長,再努力活10年,堅強,請再堅強!”

 

這位叫新穀健雄,因腳有殘疾沒有從軍,但在捕魚時被抓去集中營。他口述了遺書中寫給孩子們的信。

沒能見你們最後一麵就死去是最讓我難過的,我想看看長大後的你們。在我的夢裏經常出現你們的身影,那也是小時候的身影。我永遠地走了,從今以後,你們將會和人生的艱苦作鬥爭,但是,能夠最終獲勝的是道義,是真誠,是真心,不是被別人幫助,而是不斷幫助別人。不要做無意義的虛張聲勢,出人頭地的都無所謂,最終獲勝的一定是道義。我一邊想著你們會不斷成長,我就能夠安心地死去,請健康地活下去,請一定要長壽。”

 

這位叫相澤光男,曾是一名軍官,在集中營裏,他剛開始瞧不起士兵,愛擺架子,後來成為了山本的朋友。他一見到山本的妻子就以山本的口氣訴說遺言。

“妻子啊,你做得很好,做得真的很好!對不起幾個字一直在我的腦子裏回蕩,無論是這封信也如此。在這10年裏,你一直堅韌拚搏著,這是特殊的功勳,是超人的工作,為了讓你幸福,我多麽急切地想要回國,想見你一麵,想對你說很多感想的話,想稱讚你的奮鬥。但是,和你分別之日,最終還是到來了,幸福的日子以後也會到來吧,我真心希望如此,再見!謝謝!”

 

此刻,我不覺得這些遺囑的話語出自一位罪該萬死的“戰爭犯”(實際上,山本幡男沒有做一位真正的軍人,他隻是一個被迫入伍的文職人員),而是一位普通的兒子、父親和丈夫在向親人們作最後的道別。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向斯大林提出接納日本戰俘一千名的要求,1950年7月,蘇聯從西伯利亞集中營中選出了969名戰俘,並送到了中國遼寧省撫順,據說,中國人很人道的善待了這些戰俘,沒有讓他們做苦力,隻是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

 

這讓我想起曾經讀過一篇寫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文章,文中說,老子認為戰爭都是一種損毀萬物的行為,是不吉祥的。老子強調,即使贏得了戰爭,也應當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失敗者的同情,而不是沾沾自喜。

 

《來自雪國的遺書》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盡管該影片有許多血淚交雜的故事情節,看著令人心情沉重,但是,九年的戰俘營生活,山本在晦暗中守住了人性的光輝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是該影片的宣傳片

 

 

 

15日,我寫了一篇台灣大選“藍白”合協商成功的短文,期待今天18日馬英九基金會將宣布最終是“侯柯配”還是“柯侯配”?結果,柯文哲不滿意國民黨提出的民調結果,拒絕簽字,哦豁,藍白合又瀕臨破局。11月20-24日,是受理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登記申請期限,藍白合是否最終能確定正、副候選人,我們隻能再耐心等待…

 

莫非真的是好事多磨嗎?

 

 

11/18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