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夜之間成為了素食者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3-06-12 04:38:35

 

我是素食者,大概從2000年開始走向素食之路,至今二十幾年了。當年為什麽要成為一名素食者,具體的原因我已經記不清了,也許有多種原因,也許其中之一的原因跟保護動物有關。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經常去紐約皇後區Bayside參加由一些台灣人和幾個西方白人組織的講解《易經》的講座,他們也講一些如何保護動物的課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素食者。有時候他們在活動期間會交流素食的好處和素食的烹調方法。如果說我完全沒有被“洗腦”那是假話,我承認,時間久了,多多少少有被他們那種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和崇尚自由所感染。

 

我以前是絕對的肉食者,而且還喜歡吃肥肉,什麽回鍋肉、紅燒肉,燉豬蹄等都是我的最愛,尤其我媽媽做的川味回鍋肉,味道絕對不比正宗的川菜館裏差,以前我每次回家媽媽必定要為我做回鍋肉。我爸媽經常聊天會笑著說,以前我們家在飯桌上是最和諧的,我的兩個哥哥從小隻吃瘦肉,不吃肥肉,而我從小隻吃肥肉,不吃瘦肉(我的妹妹從嬰兒開始就在別人家裏帶大,我和哥哥們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就算以前國內物資缺乏,家裏飯桌上隻是幾素一葷時,我們幾個孩子也是各得其所,吃得開心。

 

我在2000年做出素食的決定非常的突然,之前沒有什麽思想鬥爭和猶豫不決,如果說哈姆雷的問題是 “to be, or not to be ”,那麽,很多決定素食者則是“ 吃,或者不吃” 之間的徘徊,而我,似乎是一夜之間決定成為素食者。我當時的心理如同韓國作家韓江在小說《素食者》裏描述的那樣:我再也沒辦法忍受肉的味道,隻有植物能讓我平靜…”,某一天,我突然感覺,吃肉就好像在吃活生生的動物,讓我難以下咽,成為素食者就這樣“吃了秤砣”,毅然決然鐵了心了。

 

我不僅不吃肉,連所有捕殺動物的場麵我都不敢看,殺魚蝦也不敢看。記得我上次回國,因保姆在醫院照顧我媽媽,我隻能自己去農貿市場買魚給媽媽熬魚湯,我硬著頭皮去市場選好了魚,然後請賣魚的人把魚殺死,殺魚的時候,我走開了,背靠著殺魚的人,站得遠遠的,隻聽見身後“啪啪”的聲音(那是賣魚者用刀拍打魚頭,把魚打暈),我緊閉著雙眼,生怕餘光看到一絲絲的血腥場麵。賣魚的人邊打理死魚,邊嘲笑我說:“ 哈哈,從來沒有看見這麽膽小的人”。最後,我拿魚的時候,我對他說:“我不是膽小的人,隻是不敢看殺動物。”

 

因為我素食不是為了宗教信仰,所以,嚴格的說,我不是全素食者,我可以吃海鮮,魚蝦蛋奶類食物我要吃,因為健康的身體需要補充一定的蛋白質。自從開始素食,我對素食的烹調方法也越來越感興趣,經常在網上學習做素食,文學城裏有很多的美食愛好者,他們經常發的烹調大貼,我也會默默地關注和學習。

 

在文學城裏眾多的美食家繁星中,去年出現了一顆閃亮的新星,他就是博友丹哥!

 

博友丹哥是一位世界美食文化的傳播者,正如博友xiaxi所評價的那樣:“這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文字、照片、視頻都讓人感覺口齒留香,美不勝收!丹哥不僅細致介紹、精心烹飪世界各國美食,而且,還介紹每一道美食的曆史背景、來龍去脈,令讀者增長見識,大開眼界。”

 

最近,丹哥博友寫了好幾篇介紹世界各地有名的素食的博文,其中有兩篇介紹的素食讓我好心動,想跟著學做。

 

前幾天,當我讀著丹哥博友的博文《您了解法拉菲嗎?寫在6月12日之前的美食之旅》時,被丹哥精彩的文筆和詳細介紹法拉菲這道素食的曆史和文化所深深吸引,丹哥在文中提到了,6月12日是“國際法拉菲Falafel節”,全世界Falafel愛好者都會狂歡慶祝。我不是Falafel愛好者,甚至第一次知道“法拉菲”這道素食,但我一下就喜歡上了丹哥筆下的法拉菲。我當天在丹哥博文留言裏表示,希望在6月12日這一天,我也學做法拉菲,一起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這是丹哥這篇博文的鏈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773/202305/18472.html

 

昨天,我按照丹哥的介紹和他的視頻,學做了一次法拉菲,由於是第一次做,沒有經驗,加上我不是一個好廚娘,做菜總是笨手笨腳的:)所以,昨天做出來的法拉菲賣相特別不好,可以味道還是不錯的,先生表揚說:“不錯,好吃”。

 

我做的法拉菲食材是:鷹嘴豆、洋蔥、羽衣甘藍、紅薯、香菜(見下圖)。

鷹嘴豆我先浸泡了一夜,感覺比較軟了,也許是我的攪拌機功力不夠強大,攪拌鷹嘴豆時很吃力,我加了一點點水才轉動起來,結果,攪拌出來的食材稀了,我加了一點麵粉還是稀,做丸子肯定不行,我隻能做成餡餅形狀。另外,我在油煎的時候,可能火力大了一些,法拉菲表麵的顏色太深了,完全不是像丹哥做出來的那種均勻的金黃色小球。下麵兩張圖片是我的與丹哥的對比,美與醜的區別,男左女右:)

不過,外表雖然醜,內心還算美,味道不錯,表皮酥脆,裏麵蓬鬆濕潤,還是很香的。最後,我配上一些沙拉裝盤,吃完了整盤的食物,很爽口。我自己做的沙拉醬:黃芥末、米醋、橄欖油、蜂蜜、黑胡椒和鹽。

博友丹哥在上月底還寫了一篇美食文化博文《解構具有永恒魅力的經典沙拉 — 華爾道夫沙拉》,文中介紹了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曆史和華爾道夫沙拉創始人的故事。丹哥那獨特的美食曆史文化的文風真是令人讀後回味無窮。(這是該文的鏈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773/202305/26901.html

 

丹哥在介紹這道永恒經典的沙拉時說:“在不斷發展與創新的美食世界裏,有一些經典美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曆久彌新地,繼續吸引著全世界的美食愛好者。這些美食就被稱之為永恒的經典。這些永恒的經典也一直展現著持久的魅力。” 多麽美的文字!

 

我按照丹哥的文字和視頻的介紹,也學做了一次華爾道夫沙拉。我當天在住家附近的超市裏沒有青蘋果和綠色葡萄,所以,我就隻用了西芹、紫色葡萄、紅色蘋果、核桃,另外加了一點芒果和葡萄幹(台灣現在是芒果季節,芒果非常多,好吃又便宜)。我不會做丹哥介紹的“蛋黃醬Mayonnaise”,我就買了一瓶進口的“Mayonnaise ”,裏麵有含雞蛋黃。

台灣的酸奶比較偏稀,結果,我的沙拉醬比丹哥做的沙拉醬水分多,最後上盤後,沙拉看上去濕濕的。

前幾天,我還做了一次“芒果蝦仁沙拉”,味道不錯,獲得了先生弟弟的好評,他弟弟也是一位美食家,曾經在美國西雅圖開過一家餐館,據說生意好得不得了。

 

以後,我繼續跟文學城的美食家們學做素食,祝大家新周愉快!

 

 

6/12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