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蟄伏與沉潛之後 · 雲且留住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3-03-06 10:29:29

上周六半夜,紐約長島又下了一場春雨,下得還不小,也許是嘩啦啦的雨聲把我從夢中喚醒,我沒有起身,依然躺在床上,什麽也沒有想,閉著眼睛在半醒半睡之間,靜聽雨點灑在窗戶上的聲音,風聲與淅瀝的雨聲仿佛是一種催眠曲,正慢慢帶我重新入眠…突然,幾聲春雷響起把我從朦朧睡意中徹底驚醒了。

 

“春雷響,萬物長”,原來在春雨春雷和春風中,又一個節氣來臨,雷聲是在提醒著我,又該寫節氣文了:)

 

我這是第二十次寫節氣文,如今對我來說,如同醫生作家畢淑敏所說的那樣 “節氣是一種命令”,節氣一到,指令我做我想要做的事了。

 

我喜歡寫節氣文,我在前麵的節氣文中曾說過,中國節氣裏有泥土味、人情味、鄉愁味,有傳統習俗和傳說故事,現在節氣裏還有了對失去親人的懷念之情。節氣的“”字,本義是竹節,後來引申出事物的分節,分段。人一生所經曆的人和事不正式這樣分節分段的嗎?不同時期,遇見不同的人,做不用夢,經曆不同的事,吃不一樣的飯

 

今日是驚蟄,這是中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生動的一個節氣。“驚”是驚醒的意思,“ 蟄”則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的冬眠昆蟲。哈哈,其實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它們是因為天氣變暖才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有人說,冬季過後,隻要聽到驚蟄的一聲雷響,就知道溫暖的春天真的要來了。驚蟄是喚醒世界的一切能力,它可以掃舊雪 “舊雪逐泥沙,新雷發草芽”;它也可以邀春雨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它更可以“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今天早上起來,看見微信朋友圈裏家鄉的親友們紛紛曬出陽光明媚、春暖花開、桃紅柳綠、萬豔爭春的照片,家鄉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所居住的長島今日雖然也是陽光燦爛,藍天白雲,但氣溫依然不高,春風裏也依然帶著一絲寒意,樹枝草木也剛剛在發芽而已,離真正的春天還有一些日子。

 

在驚蟄節氣的習俗中,最主要一個是吃梨。驚蟄吃梨是因為驚蟄後氣溫回升快,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幹舌燥,外感風寒咳嗽,而梨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這個季節食用。驚蟄這一天也是萬蟲蘇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蟲害,梨跟離諧音,意思是讓疾病遠離身體。

 

今年的驚蟄跟往年有所不同,人們注意到了,今年的驚蟄是三個吉日大重合

 

第一個吉日:今天是3月6日,正好是農曆二月十五,按照中國傳統文化裏老黃曆上的標記,今日是12值中的“成日”,即凡事成就的日子,是老傳統的黃道吉日,老百姓相信,如果你今天想辦一件大事,十有八九能成。

 

第二個吉日九天玄女誕辰日。九天玄女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也是中國道教文化中的一位神仙。據說,在民間民俗信仰中占據了很高的地位,是神通廣大的正義之神。在很多中國古典文學中,我們能看到九天玄女這個角色。農曆二月十五就是她的誕辰日。

 

第三個吉日太上老君誕辰日。太上老君指的是老子。老子,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傳世著作《道德經》至今都是受到全球關注的書籍之一,對後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唐玄宗時期,這一天被唐玄宗定位“玄元日”,是一個吉日和節日。當然,現代的年輕人對這樣的傳統文化和思想越來缺乏興趣了解。

 

今日驚蟄,這些的吉日隻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信與不信是個人的選擇,節氣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小分支。現在的社會,人們能接受的現代文化太多了,那些傳統文化還能給人們的現代生活帶來多少的意義見仁見智。

 

驚蟄不僅是節氣,也有寓意。驚蟄之前,蟄伏和沉潛是手段,是“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經》),是“時則動,不時則靜”,是知沉得住氣,甘於短暫的寂寞,等到自身的成熟和時機的到來。驚蟄之後,才是真正的春回大地,春回大地之後,才是萬物的生長壯大。驚蟄之後,春是什麽?是陽光雨露,是溫暖氣清,這時候就是時機成熟,是心中這份春回大地的意,方能通行於生發壯大的境!

 

我相信,中華大地經過蟄伏和沉潛之後,終會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這首《雲且留住》的歌曲是台灣同名電影的主題曲,原唱是台灣知名歌星劉文正,我翻唱的是許茹芸的版本,這是一首很抒情的歌曲,希望你能喜歡。

 

 

今年紐約暖冬,直到二月的最後一天才下了一場有點像樣的雪,感覺是老天爺有意為了安撫我,意思一下:)因為我從台灣趕回紐約過冬就是想看看雪,感受雪的美。感恩!這是2月28日在住家附近公園裏自拍的幾張雪景照片。我本來想請ChatGPT 幫我為照片(春雪、紅裙、獨行、賞雪)寫一首詩,結果寫出來笑S我,哪裏是什麽詩嘛:)

 

 

 

 

 

 

今日驚蟄,在家裏拍了幾張春意的照片,做個記錄。

 

 

 

3/6 寫於紐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