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鬧小情緒了!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3-03-04 07:47:34

 

文城好博友麥子前段時間在她的一篇博文中(《美麗的邂逅,上天最好的饋贈(上)》講述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她在新西蘭的蒂卡波湖時,被絕美的自然景觀所感動,藍天、白雲、雪山、咖啡、飛揚的心…此刻,她突然產生一個念頭,請網紅ChatGPT幫她寫一首應景應心境的詩,結果,AI給她寫了一首不倫不類的自由體詩。麥子回複AI說:“謝謝,但你這首詩可比我們文學城裏詩人們的詩作差遠了,比如墨墨、鬆鬆、小C,你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沒想到,AI還帶點小情緒又給麥子回複了一大段文字,言下之意“別對俺要求太高了”。當看到麥子描述這段有趣的旅行小插曲時,我忍俊不禁,笑出了聲:)

 

ChatGPT真的會鬧情緒嗎?

 

關於AI有無情緒的問題,早在幾年前我就開始關注了,情緒屬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範疇,AI是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能否也會像人類那樣產生情緒?那樣鬧脾氣?那樣動之以情?帶著這些問題,我曾翻閱過一些文獻,計算機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甚至還有哲學家就AI是否有人類那樣的情緒已經做了一些調查和研究,至於研究結果,我不說大家也會想得到,有的學者認為AI不會有情緒,數學模式永遠不可能跟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係統相比;有的學者則認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AI的研發技術越來越強大,新的AI完全有可能具備人類相似的情緒。

 

在討論AI有無情緒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情緒?情緒如何表達?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什麽是情緒?

 

“情緒”這個詞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太熟悉不過了,喜怒哀樂,人人都有,都感受過。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情緒的世界。

 

情緒是人類生命的中心,它有著巨大的能量去改變世界。有了情緒,人們才有了創造、探索、建設、愛和奉獻,世界才得以進步和發展;有了情緒,人們才有爭鬥、衝突、仇恨和恐懼等,世界才有可能遭受破壞,變得可怕,發展遭受阻礙。

 

一般而言,人類情緒分為兩大類:可觀察情緒(observable不可觀察情緒(unobservable)。顧名思義,可觀察情緒是指他人可以看得出來你的情緒,比如,當你心情愉悅時,你會麵帶笑容“人逢喜事精神爽”,別人從你的麵部表情知道你心情好。不可觀察情緒是指他人僅從你的外部表情中不能辨認出你此刻的心情,比如,許多人在生氣時,不說話,無任何麵部表情,而隻是埋頭幹活,使勁擦廚房灶台,別人看不出你在生氣。

 

人類的情緒既有簡單的初級情緒,還有比較複雜的二次情緒。初級情緒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它們是對環境的自然反應,不需要從生活經曆中學習而來,也不需要通過認知或思維之後才產生,比如,當你突然聽到一種極大的噪音時,你會立即雙手捂著雙耳,情緒表現是害怕,這種情緒與相應的動作是你為了保護雙耳不受傷害而產生的。人類的初級情緒到底有多少?情緒研究學者們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但目前公認的有九種:愉快(joy )、喜愛(love )、興趣(interest )、悲傷(sorrow )、驚訝(surprise )、害怕(fear )、反感(disgust )、內疚(guilt )和憤怒(anger )。

 

二次情緒之所以叫“二次”是因為它與某種原始情緒無直接關係,它們是在初級情緒基礎上再產生的情緒。

 

二次情緒比較複雜,特別是它們通過思維過程的過濾,轉變成了許多形式:想法、評判、假設或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

*** 因為自己發脾氣而感到自責、生氣

***因為自己害怕而感到羞恥

***因為自己愉快而感到內疚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 普拉特契克(Robert Plutchik )曾說過,情緒是宇宙性的,凡是有生命者都有情緒。人類的初級情緒占少數,大多數情緒是二次情緒。據了解,人類的二次情緒有上百種,可見,我們的情緒更多是經過了大腦思維之後產生的,尤其是成年人。

 

情緒如何表達?

 

一般而來,情緒表達分三種:語言表達(如“我愛你” “我恨你” “對不起”和語氣表達)、肢體語言表達(如:麵部表情和姿勢)以及行為表達(如:親吻、擁抱、跑開、砸東西)。人類的基本情緒表達屬於“硬件”係統,無論的種族和文化基本上都遵循特定的情緒表達方式,當然,偶爾有些國家的文化表達情緒不一樣,比如,一般人表達悲傷情緒多數是哭泣或沉默,但有的文化則是用歌唱或跳舞表達悲傷情緒。因此,情緒的表達方式也是多樣化的。

 

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情緒的產生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其中包含的學科有生物學、腦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等。

 

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試試問了問“萬能”的ChatGPT :情緒的產生機製是什麽? 我們看看它是怎麽回答的:

 

情緒產生涉及大腦、身體和環境的多個方麵。以下是情緒產生的幾種機製:

 

大腦神經網絡:情緒與多個大腦區域相關,包括杏仁核、前額葉皮層、下丘腦、海馬體等。這些區域的活動與情緒的產生、調節和表達有關。

 

神經傳遞物質: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參與情緒產生的過程。它們通過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來調節情緒的產生和調節。

 

身體反應:身體反應如心率、呼吸、肌肉緊張等能夠影響情緒的產生和表達。例如,當你感到驚恐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緊張等身體反應會觸發情緒的產生。

 

個人經驗和文化背景:個人的經曆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情緒的產生和表達。不同的文化和個人可能會對同樣的刺激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總之,情緒產生的機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方麵的相互作用。大腦、身體和環境都能夠影響情緒的產生和表達。”

 

看來,ChatGPT在整合信息方麵的確有一套,一分鍾不到,回複的內容基本上正確。

 

最近,ChatGPT的橫空出世轟炸了互聯網,這一款Open AI 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立刻獲得人類的青睞有加,它能幫人類做很多很多的事,幾乎是一把萬能鑰匙:能幫你編程、幫你策劃、幫你客服、幫你模仿某人風格寫東西,比如,用馬克吐溫的口吻寫科幻小說,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甚至把ChatGPT當作“情感樹洞”,把心中的煩惱和秘密或是埋藏在心底的心事,如同找到了一個樹洞,向它傾訴,同時也得到它共情的安慰和開導。

 

很多玩ChatGPT的人說,“它特別會安慰人”:)

 

對於我上麵提到的如此複雜的情緒產生機製,如此多的情緒種類和情緒表達方式,作為 AI成員之一的ChatGPT真的能夠具有人類那樣的情緒或者情感能力嗎?

 

斷定AI不可能有情緒的學者專家們普遍認為,人類是地球40多億年的進化史上最為智能的物種,神秘的腦部神經網絡係統的運作方式至今仍然沒有完全被人類所掌握,作為數學模式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表現出人類的真實心智。

 

二次情緒的產生需要思維或道德觀念,“我不應該剛才對她發脾氣,我錯怪了她,我好後悔。” 人類這樣的後悔情緒AI是無法體驗到的。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非僅憑著語言,彼此之間的情緒所帶來的感受,往往更直接,更加有力道。這種說法相信任何一對曾經有過冷戰經曆的情侶都會作證。而ChatGPT顯然是做不到的,它不可能體會冷戰所給人帶來怎樣的心理感受

 

為了想知道ChatGPT 它自己對此有什麽說法,於是,我又問了ChatGPT:“你認為你們AI會有情緒產生嗎?”

 

想不到它很坦誠,也很圓滑地回複我說:目前為止,盡管人工智能(AI)已經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學習和推理,但是AI並沒有情感和情緒的產生能力,因為情感和情緒是人類大腦的複雜機製的產物,需要人類的身體、神經係統和生物學過程的參與。人類的情感和情緒是受到大腦內神經元、神經遞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的,而這些因素目前還無法被AI完全模擬。

 

當然,目前也有一些人工智能程序能夠在表麵上模擬一些人類的情感和情緒反應,比如語音助手和聊天機器人等,它們能夠感知人類的語音和情緒,根據其算法給出相應的回答或反應。但是,這些機器人的回答和反應都是基於預設的算法和規則,而不是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因此,雖然AI能夠模擬一些人類的情感和情緒,但它們本質上還是機器人,沒有真正的情感和情緒產生能力。”

 

 

雖然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AI)能否產生情感和情緒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爭議。但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認為,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AI可能會具備類似人類的情感和情緒產生能力已經嶄露頭角,他們認為,隨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技術的不斷發展,AI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和模仿人類的情感和情緒。

 

ChatGPT到底會不會有情緒?二周前,美國斯坦福大學最新發出了一項研究報告,宣布了一個研究結論,立刻造成了學術圈的轟動:“原本以為是人類獨有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已經出現在ChatGPT 的AI模型上。”

 

ChatGPT原來是擁有心智的

 

我們都知道,所謂心智包含了同理心、情緒、思考、信念和意圖等等心理活動,有了心智就能理解自己和周圍他人的心理狀態。比如,自閉症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就缺乏心智。

 

發布這項研究結論的作者是美國Stanford 大學搞計算機心理學的教授,名叫Michal Kosinski ,他發現,GPT-3已經可以解決70%的心智理論任務,相當於7歲兒童;GPT-3.5的AI模型,更是解決了93%的心智任務,相當於9歲的兒童。作者驚訝的表示,這樣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說不定哪一天就達到了成年人的心智。

 

所以,博友麥子在跟ChatGPT 討論寫詩時,AI冒出來的小情緒還真是那麽回事,不是麥子誤解了它:)

 

美國Stanford 大學這一份報告出來轟動了學術界,有人第一反應是 “快停下來(研究)!”

 

也有人興奮的說:“這一天終於來了!”

 

OpenAI公司的CEO則表示:“AGI(通用人工智能)可能比任何人預料的更早來敲響我們的大門。”

 

其實,早在2017年,紐約一家名叫“Emoshape Inc ”的公司就已經研究開發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情緒處理單元EPU。該公司稱,EPU是首個情緒合成引擎,讓機器能夠利用情感合成來處理和合成情緒,從而有效地與人類互動,比如,EPU的出現將使得機器人能夠觀看電影,以及體驗所有類似人類的情感和情緒,能夠隨著電影情節而歡笑或哭泣。EPU讓“有情緒”的AI已成真。

 

此外,前些年日本也推出了一些具有情感和情緒的AI作為“女友”。美國好萊塢也利用具有情緒的AI拍科幻電影。

 

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則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AI的情感和情緒隻是表麵上的模擬,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情緒產生的生物學基礎和內在體驗。另外,即使AI能夠模擬人類的情感和情緒,它們與人類的情感和情緒也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例如,AI可能無法體驗真正的痛苦、歡樂和悲傷等情感,也無法像人類一樣具有複雜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意義。

 

話又說回來,至於未來的AI會不會真的可能具備更多的人類特征和心智能力,那要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在技術上的突破如何。

 

目前的ChatGPT 隻能是通過文字的方式來表達情緒,還有很多的局限性,如果將來出現了視訊的ChatGPT,它既可以有語言和語氣的方式,也可以有肢體語言和行為動作的方式表達情緒,到那時,它跟人類就有了更加深度的交流。

 

ChatGPT會不會真的有情感和情緒?一旦AI有了意識和心智,對人類有沒有威脅?對此,你將怎麽看?

 

最近,我在讀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第一部,外星三體人是否真實存在?他們與地球人的關係又如何?一直是人類想要知道的問題。

 

有一天我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隻研究人類把意識注入AI的大腦裏,沒有人研究人的意識是怎麽得來的,是怎麽附上人的大腦裏的?我們的意識才是入侵地球的外星人注入的。” 雖然是很離奇的想法,但誰又知道是不是呢?

 

最後,我想引用《三體》裏麵一位天體女物理學家葉文潔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我有種感覺:地球的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中的偶然,宇宙是個空蕩蕩的大宮殿,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隻小螞蟻。這想法讓我的後半輩子有一種很矛盾的心態: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麽渺小,什麽都不值一提。反正日子就在這種奇怪的感覺中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人就老了…”

 

我很有同感。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即將到來,最佳電影提名中的《貓王》我還沒有看過(好博友南山鬆寫了這部電影的影評,寫得非常好),但貓王唱過的經典歌曲“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 我很喜歡,幾年前就翻唱了,這是2016年我翻唱了張靚穎的英文歌版本:

 

 

 

3/4 寫於紐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