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數學事件”,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2-11-18 05:53:54

人這一生,匆匆而過,若說真有所圖,也不過是份溫暖和惦記。” — 三毛

 

前段時間,我寫了兩篇有關三毛的博文,很高興地得到了博友們的關注和好評。有些博友在留言中還分享了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曆和周圍朋友的實例,大家都表示欣賞三毛的才華,對她被抑鬱症帶走而深感惋惜。

 

三毛是我喜歡的台灣女作家之一,她的悲劇人生苦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盡管她已經走了四十一年,但人們總能記住她的身影,依然喜歡她文字、欣賞她的人格魅力和認同她的思想。

 

寫了三毛,我就忍不住想寫寫台灣另外一位大家喜歡的女作家席慕容。席慕容跟三毛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她們同年出生,同出生在重慶,又同樣隨父母去了台灣,後來,她們居然在台灣上過同一所中學。她們有著同樣的藝術才華,同是作家,她們的文學作品也極其相似,都喜歡寫愛情、人生和鄉愁。

 

然而,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席慕容在台灣省立第一女子中學時也同樣經曆了一次“數學事件”,但是,她與三毛在這次數學事件裏卻有著不同的經曆,最終,她們的命運也截然不同。

 

席慕容於1943年出生在重慶,她的父母都是蒙古族人,所以,她有一個蒙古族名字穆倫· 席連勃,“慕容”是“穆倫”的諧音。席慕容的父母當年都是蒙古族知識分子,是從蒙古地區選出來的中華民國政府官員,父親席振鐸,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母親樂竹芳,曾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委員。席慕容的外婆也曾是成吉思汗的嫡係子孫,跟我的外公一樣,但也許他們不是同輩,也不是同一個嫡係後裔,我的外公是成吉思汗的第六個兒子所傳下來的後裔。

 

席慕容幾歲的時候,先是跟隨父母去了香港,在香港度過了五年的童年時光,她在香港讀過幾年小學,當時的香港小學語文課本比台灣深,教學質量也比台灣好。當年亂世之中,小學生的年齡也參差不一,有大有小,但教師們的教學資格很高,據說那些老師教大學都綽綽有餘。所以,席慕容在香港的那幾年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她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說過,她的文學啟蒙就是在香港開始的。1953年,席慕容在香港小學畢業,那時,她的文學才華已經脫穎而出,她的作文《我的自傳》被選登在校刊封底。

 

1954年,席慕容又隨著父母去了台灣,在台灣,席慕容也進入了台灣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她跟三毛是校友。

 

席慕容在中學時,跟三毛一樣,語文成績很好,數學成績極差,在初中快畢業時,席慕容也遇到了一次“數學事件”。

 

據介紹,初中畢業考試臨近的一天,席慕容呆呆地坐在教室裏出神,因為在前麵的數學考試中她考得不好,需要補考,如果,下午的補考再不及格,那她就危險了,她連參加畢業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意味著她將畢不了業。

 

當時的數學老師正在講課,忽然老師想起了什麽,停下了講課。接著,他做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動,開始在黑板上抄寫數學題。題目一共四道,對大多數同學來說,這些題目不算難,當然,席慕容除外。

 

下午要補考,上午老師在黑板上抄題,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老師大概裝糊塗,隨口說了句:“你們演算一下吧。” 於是,同學們馬上明白了,唯一需要補考的席慕容立即成了班上最需要照顧的“嬰兒”。

 

幾個同學圍過來幫助她,一遍一遍重複著幫她演算、講解。還是不明白?“好吧,我們說,你背…”,就這樣,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最終,席慕容通過了數學補考。

 

這種場景,成了席慕容一生中最溫馨的記憶。成名後,她曾無數次含著淚光說起這段有“愛”的往事。

 

寫到這裏,我想到了三毛,想到她的不幸遭遇,想到那位可惡的數學老師。同樣一個學校,三毛卻偏偏遇到了一個沒有愛和憐憫之心的壞老師,讓三毛小小的年紀,心理遭受如此劇烈的創傷,從此,抑鬱症在她幼小的心裏紮根落戶了…

 

與三毛相比,席慕容是多麽的幸運!她們都是數學差的學生,她們同樣經曆了“數學事件”,而席慕容所得到的是愛與關懷,在她的心靈深處裏種下的是感恩和珍惜。

 

席慕容從小喜歡繪畫,初中畢業後,她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科(高中)正式開始學繪畫。她的父親在回憶女兒童年生活時曾說:“她總是把錢拿去買顏料,平時就穿了姐姐的舊衣服到處去寫生。”

 

席慕容讀大學選擇了台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業後她曾去歐洲深造,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後來,她回台灣發展,在新竹師範大學任教,同時她一直堅持繪畫,辦過畫展,出版過畫集,其油畫作品也在台灣獲得過不少美術獎項。

 

然而,人生的際遇往往出乎意料,讓她享譽全球華人世界的,並不是她擅長的油畫作品,而是她的詩作。1981年,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七裏香》出版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本詩集問世後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一年之內再版七次,這在台灣的詩壇裏很少見。詩集一向屬於少數讀者,絕大多數的詩集銷路有限。因此,《七裏香》的大受歡迎令出版界極為驚訝。緊接著,1983年,席慕容的第二本詩集《無怨的青春》出版了,也是非常暢銷,同時,她的散文集也是很受讀者的歡迎。

 

對於席慕容來說,她認為自己當初提筆寫詩並不是為了什麽“經國大業”,隻不過是想記下自己生命中那些無法或不忍遺忘的美麗細節。她曾經說過:“隻不過寫了幾首簡單的詩,剛好說出生命裏一些簡單的現象。”

 

這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據台灣詩界人士評價,席慕容的詩之所以受到讀者的熱愛,主要與她的語言流暢、風格秀雅、節奏抒情有關。她的詩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句,用語淺白卻清新淡雅,比較貼近一般讀者的審美品質。她早期的詩以清新、婉麗著稱,營造出一種帶有夢幻情調的優美意境,特別受年輕女性的喜愛。席慕容後期的詩作,詩風更多了一些沉穩、淡定和冷凝。

 

席慕容的一生都是被愛包圍著,是被“愛”富養大的孩子。如今,她的事業有成,婚姻美滿,自己的孩子也優秀出眾,人生的一切美好,她都有。

 

她的文學作品雖然跟三毛一樣大多數寫的都是愛情,人生和鄉愁,但她的文字多一些令人神往的美好,淡雅剔透、抒情靈動的美感,無論她的詩句或散文都包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

 

三毛和席慕容都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她們的文學作品我都很欣賞,經常拜讀。如果說,三毛的文字總是溢滿了自由和悲情的美麗,那麽,席慕容的詩句則是給人清新、簡單、細膩、至善純情的浪漫情懷對於身處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大浪潮的中國大陸和台灣讀者們而言,三毛與席慕容的文學作品在不同層麵上都仿佛是一縷春風、一片陽光,給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和啟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或審美觀。

 

今天這篇博文的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席慕容早期的詩《七裏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在滄桑的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拂過時

便化作滿園的鬱香

 

席慕容的這首小詩寫出了 “追夢少年輕別離,滄桑中年重故園” 的意境。

 

這幾張圖片是席慕容從少年到老年時期的照片(網絡圖片)

 

 

 

 

 

這幾張圖片是席慕容的油畫作品(網絡圖片)

 

 

 

這是我拍的七裏香花

 

 

 

11/18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