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搭計程車講三民主義(多圖)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2-10-31 06:51:42

前幾天,文學城博友康賽歐在她的博文《老爸摔倒後我終於要拿到回國簽證了 飛台灣轉機》裏說,由於從美國飛往大陸的航班飛機票很貴,她決定先飛台灣,在台灣轉機再飛大陸。但是,因大陸要求做兩次核酸,所以,在台灣轉機時不得不在台北停留最短一天。

 

好在,台灣從10月中就對外開放了,持美國護照入境台灣不僅不需要簽證,也不需要隔離和查核酸,轉機非常方便。

 

最近我的一位美國同學也是從美國出發,飛台灣再轉機回國內。不過,由於他在台北準備轉機的時候,他的國內航班被連續取消兩次,他不得不在台北呆了一周,但他說,正好可以在台北到處逛逛。

 

周六我和這位同學在台北見了麵,吃了午餐之後,我陪他去台北的國父紀念館參觀。

 

國父紀念館我去過很多次,但這次不知不覺有種特別的感受。對於三民主義,以前聽先生講過,有一些印象,昨天,我從網上找出孫中山寫的《三民主義》全文,重點看了看,覺得鄧小平的一些改革開放政策跟孫中山先生的 “三民主義”很吻合。我今天把一些有關孫中山先生的名詞在自己的博客裏留一筆,做個記錄保存起來,也算是一次自我學習過程。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於台北的信義區,是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百年時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紀念建築,於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至今五十年。

 

(網絡圖片)

 

該紀念館入口正廳中央設置的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坐姿銅像,跟美國林肯紀念堂大廳相似。銅像前麵左右兩邊由中華民國國軍三軍儀仗隊站崗守護,每一小時執行衛兵交接儀式,成為台北觀光的重要景點。

 

(我拍的原創圖片)

 

前幾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大陸遊客前去參觀,我經常散步經過國父紀念館,看到的都是一輛一輛的旅行大巴和絡繹不絕的人潮。如今,沒有了大陸遊客,顯得門可羅雀,其他地方來的遊客不多,周六衛兵交接儀式時,也隻有20人左右觀看。

 

紀念館一樓設有“國父史蹟展覽”,展出了孫中山先生一生的事績政要,可以全麵的了解孫中山先生的生平和豐功偉績。

 

【國父】

所謂“國父”(英文:Father of Nation )也稱為“國家之父、建國之父、國民之父,是給予某個國家政權奠基者的尊稱。據維基百科介紹,現代漢語中的“國父”一詞,可考證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學者梁廷相的著作《海國四說》書中提及了第一人美國總統喬治· 華盛頓逝世時,舉國稱其為國父。

 

全世界目前有國父尊稱的國家還很多。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明文規定,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並要求一切公文、報刊雜誌、教科書等一切文字中有稱總理或孫先生的,均應改為國父,以肯定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君主專製皇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且製定建國藍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但在2007年陳水扁當政時期,一度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劃清台灣與中華民國界限,把教科書中的國父去掉了,後來,馬英九當政之後又糾正過來,好想一直持續到現在。

 

中國大陸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沒有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隻認定他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文革後,有些政府部門的非正式文稿和一些媒體報道中,有把孫中山稱為國父,然而,兩岸關係緊張之後,“國父”之稱又不見了,比如,電影《國父孫中山》後來改為《第一大總統》。

 

【三民主義】

什麽是三民主義?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到8月在廣州高等師範學校禮堂演講了十六場,最後,演講的內容所匯集成了一本書《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主要包含了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是孫中山先生的基本“建國思想”,也是國民黨的基本黨綱,並納入了《中華民國憲法》之中。

(網絡圖片)

 

民族主義:包含了三個方麵:(1)推翻滿清,中國國內各民族自求解放,一律平等,並建立民國,實行民主政治,以保障國內各民族永久平等。(2)世界各民族自求解放,取消不平等條約,一律平等。(3)發展國際友好關係,積極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

 

民權主義:這是孫中山先生融貫了中西思想,獨創了“五權憲法”和“權能區分”的政治製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了權能區分、五權分立、地方自治和均權製度。

 

據文獻介紹,權能區分就是把國家政治大權區分為政權和治權兩大類。

 

“權”就是政權,有選舉、罷免、創製和複決四權,由人民來行使。

 

“能” 就是治權,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權,由政府來行使。因此,人民有權,政府有能。

 

孫中山先生認為:“治理國家,權和能一定要分開” “ 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來管製政府的五個治權,這才算是一個完全的民權政治機關”。

 

寫到這裏,講一段小故事: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不久,孫中山先生到處演講,宣傳民主思想,有一天當他講到:“所謂的民主,就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時,有一個人當場提問:“你說,人民是主人有最大的權力,那政府呢?政府要是沒有權力,那怎麽執行命令?政府要有了權力,人民的權力不就消失了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尖銳。

 

孫中山先生是這樣回答他的:“ 我來這裏的路上搭了一輛計程車,由於快遲到了,我一上車就說「司機,請盡快到達目的地 」,話說完,司機立刻開車,但奇怪的是,他都不走大馬路,而是走彎彎曲曲的小道。車開得很快,旁邊的道路又很陌生,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所以有些緊張。十分鍾後,我準時到達目的地,我問司機:「你為什麽不走大路,走小路?」司機回答說:「你剛剛急著趕時間,我要盡快把你送到目的地,這個時候大路一定會塞車,我走小路雖然彎曲距離較長,但可以全力加速,你看,我不是準時把你送到了嗎?”

 

孫中山先生繼續說:“各位,乘客就是人民,有權力決定目的地;司機就是政府,可以決定哪一種方式可以到達目的地。如果司機不能完成我的要求,甚至胡亂繞路,或者損害乘客的利益,我們可以不搭這輛車!也就是說人民有權力可以罷免不需要的政府,這就是我強調的,人民有權,政府有能。” 這段故事很直白的表達了權能區分的理念。

 

民生主義:孫中山先生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義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民國初期,中國還很貧窮,民生主義的目標是求富而防患不均。他認為,資本主義是富而不均,共產主義是均而共貧,隻有民生主義是即富且均。

 

當時,中國是農業國,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義具體目標就是要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和資本問題,締造富強的國家。

 

在土地問題上,那個時候,他就主張平均地權,分農地和都市地兩類。在資本方麵,他提出中國實業開發分個人企業和國家經營兩步走。

 

他指出,中國貧窮,缺乏開發實力資金和專業技術人力,要解決民生問題,先要借用外資和外國人才開發資源,振興實業,發達國家資本。了解到這裏,我覺得怎麽跟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很相似。

 

我在台灣生活了這些年,我感覺得到,台灣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做得比較好,在社會保險、福利服務、社會教育、國民就業、國民住宅、社會救助和社區發展等方麵都有達到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目標。

 

【天下為公】

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先生有題寫“天下為公”,這是他畢生的理想和畢生的奮鬥目標。

 

其實,“天下為公”最早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禮記· 禮運》篇。在該篇的《大同》裏,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末之逮也,而有誌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是天下人所公有的, 是孔子的理想:選舉賢德能幹的人出來辦事,講究信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完成真正的和平、平等的大同社會。

 

【博愛】

博愛是孫中山先生政治學說的一個核心思想,他把“博愛”、“天下為公”和“世界大同”視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高目標。

 

孫中山的博愛觀是通過道德的感化,使人們在“互助”與“博愛”的精神啟導下,努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貧富差距,實現人類的和諧、幸福和大同。

 

據了解,除了不斷地理論宣傳和畢生的實踐外,孫中山先生還通過題詞方式,使他的博愛思想得以廣泛傳揚,從而得到海內外有識之士的認同。據統計,他一生關於“博愛”的題詞有64件。我前天接待我美國的那位同學,他的外公在民國時期跟孫中山先生一起參與過民國革命,也曾得到過孫中山先生的親筆題詞“博愛”。

 

然而,隨著世界文明越來越發達,我怎麽覺得,如今的博愛精神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現在的世界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我在想,是我看錯了這個世界,還是世界在忽悠我?

 

這些圖片是國父紀念館陳列展覽的部分展品(我拍的原創圖片)

 

 

 

 

 

 

 

 

 

 

 

 

 

 

 

 

 

10/31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