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一生最後的心願…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2-10-27 06:37:03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正在國內,老爸病危,我申請了人道主義簽證,曆經千辛萬苦回到了老爸老媽身邊…

 

所幸,我老爸慢慢病情好轉,身帶兩個癌症的他還動了一次脊椎手術,年過九十歲的老爸居然還創下了一次紀錄,他是我的母校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做這項手術年齡最大的病人,手術很成功!

 

提到我的母校,我簡單說幾句,今天是我母校建校66周年慶,建校60周年時我有回去參加盛典。我的母校重慶醫科大學(以前稱“重慶醫學院”)建立於1955年,當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部分沿海城市的高校遷往西部城市”的號召,上海第一醫學院有400多位教師和教授自願報名,舉家西遷重慶,遠植巴山渝水,創建了“重慶醫學院”,當時是重慶及周邊地區最大的醫科院校。所以,我的母校的媽媽是上海第一醫學院。

 

我很幸運,當年就讀醫科大學時,老師基本上都是這批上海來的教授們,他們的素質都很高,醫者仁心,他們不僅有嚴謹的醫學理念,更是醫德高尚、懸壺濟世的醫學前輩。他們教我們醫學知識,也教我們怎樣做人。

 

他們真的是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醫學事業。然而,他們當中有的臨終時還住在七十年代修建的老教師宿舍裏,沒有電梯的樓房,而新一代的教師們早就住上有電梯的高樓大廈。國內這種不尊敬“過氣”老一輩人的行為令人心寒!

 

去年那次回重慶,我看到了爸媽實實在在的病入膏肓、風燭殘年,我知道,這也許就是我跟父母在一起的最後時光。那幾個月裏,我為爸媽拍了很多照片,錄下了很多視頻,留下他們最後的身影。

 

那時,我老媽已經嚴重失智,也不能說話了,可我老爸頭腦卻十分清醒,我就經常跟老爸聊天,聊我們以前的生活、聊他的過去,甚至他的童年…說實話,以前在家跟爸媽一起生活的時候,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他們忙他們的工作,我忙我的學習和工作,後來遠離他鄉,每次回重慶也是吃吃喝喝,到處旅遊玩,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跟爸媽長時間的聊聊。

 

如今,爸媽行將就木之時,我才猛然覺得該是跟他們好好說說話的時候了。

 

我上次回家跟我老爸聊了很多很多,有一天,我問了他這一句:“爸爸,你一生中最後還有什麽心願未了?” 當時我心想,如果老爸提出任何心願,我要盡力去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人生不留遺憾。

 

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老爸說出的心願是:“我希望看到兩岸統一!” 我以為他可能是想做什麽事?想去哪裏看看?想見什麽人?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

 

老爸的這一心願遠遠超出了我所能及的範圍,我沒有辦法幫他實現這一心願。

 

不過,我對老爸的這個心願也並不感到吃驚,老爸一直很關心台灣,關心兩岸關係,中央電視台第四頻道中的“海峽兩岸”欄目,他每天必看,雷打不動。我每次從台灣回去,他都要詢問我台灣現正怎麽樣了,他對台灣的選舉也是非常的關注。自從2012年他和媽媽去台灣環島旅遊之後,老爸對台灣更是加倍的關心。

 

我記得2012年爸媽來台灣的時候,有一天,我和先生帶他們去士林官邸蔣公和宋美齡的舊居參觀,當參觀完畢後,老爸感歎萬分,這是他第一次看到蔣公和宋美齡的住所,他們這一輩人出生在中華民國,早期接受的教育也是中華民國式的教育。他們對中華民國還是有一定的記憶和感情,蔣公也曾經是他們的國家元首。

 

我接著又問老爸:“你希望兩岸如何統一?” 他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和平統一,不能武統,中國人不能打中國人!” 這位老共產黨員還是非常理性的。

 

我又接著問,如何政府一定要武統怎麽辦?“那是非常不對的。” 他也不知道怎麽辦,隻能這樣回答我。

 

如果說,二十大之前,我對兩岸和平統一還抱有一線希望,那麽,二十大之後,這樣的希望幾乎很渺小,五年之內,大陸武統台灣似乎毫無懸念,將是勢在必行的了。從二十大選出的新的中國軍事委員會班子就不難看出,中國的軍方將是“台海幫”崛起掌權,大陸把武統台灣視為了一大選項。

 

這屆中國軍事委員會班子中,有深厚航天科技背景的李尚福將會擔任中國國防部長。據台灣媒體分析報道,李尚福的上位意味著將來的台海戰爭有可能以太空戰為主,台灣媒體還說,台海戰爭有可能從“珍珠港事件”那樣的突然襲擊開始。聽起來令人心驚膽戰,我不希望這是真的!

 

此刻,我想對老爸說:您的心願也許在您的有生之年能夠實現,能夠看到兩岸統一的那一天。但願統一之後的台灣還是您來台灣時看到的那樣,是一個美麗而平靜的寶島。至於武統之後,台灣到底將會變成什麽樣子?我無法預見,更不能亂說,我隻知道,任何戰爭帶給老百姓的都是傷痛和災難!帶給戰爭地區的都是滿目瘡痍!

 

這是1955年《文匯報》報道上海第一醫學院西遷重慶的新聞(圖片來自母校的校慶文章)

 

這是台北士林官邸蔣公和宋美齡的舊居。我拍於今年10/10,因雙十國慶假期沒有開放,隻拍外景。

 

這些是蔣公與宋美齡的花園和玫瑰園。

 

 

 

 

 

10/27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