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過鬼節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2-08-13 06:57:14

昨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台灣人稱“中元節”,大陸人稱“鬼節”。以前我在國內雖然知道有個“鬼節”,但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也從來沒有去關注這個日子。在大陸,因文革時期破四舊,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了,中元節也沒能幸免。隨著改革開發,其他的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一直被冷落,被人們遺忘,最近這幾年才慢慢看到有個別的大陸民眾開始關注這個傳統節日。

 

關於中元節的由來,我發現大陸和台灣的說法有點不一樣,大陸的說法多跟道教文化連在一起,而台灣多數的文獻解說跟佛教文化有關。但雙方都提到,中元節是漢族的節日,曆史很悠久,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時代,已超過了5000年,真是夠久遠的了!

 

佛教文化中的一個典故很容易明白中元節的含義:傳說,佛陀有一個大弟子,名叫大比丘目犍連(簡稱目犍連),他有六種神通,某一天,他施展天眼通,看到了他死去的母親,他發現母親因生前種種罪行,而墮入餓鬼道,他用鉢盆裝飯菜給她吃,而飯菜剛到母親眼前就變成了一堆火炭。

 

看到自己生養的母親如此痛苦,目犍連非常悲痛,但也無能為力,最後,他隻好向佛陀求救度之法。佛主釋迦牟尼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他《佛說盂蘭盆經》,裏麵講述了救母之法:“人們要想報答親恩,讓父母真正離苦得樂,隻有依靠佛法的力量,那就是集結眾生僧修行的威神力才能解就。” 於是,目犍連遵照佛陀的指點,邀請其他眾僧人一起,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百味五果和飯食供奉地獄裏的眾生,最後,解救出了母親,並且免於再墮入餓鬼道之苦。

 

後來,佛教把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定為“盂蘭盆節”,這個節日慢慢在亞洲一些國家傳播開來,如今,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家都有慶祝中元節的習慣,稱為“中元普渡日”。

 

中元節是祭拜祖先和過世親人的特別日子,跟清明節差不多,隻是清明節更多的是去墓地掃墓、踏青,而中元節一般是在住家門前搭台祭拜,除了祭拜祖先,也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避災避險。

 

台灣從清朝開始就過中元節,而且很重視這個節日,政府和平民一樣的重視。每年的這一天,台灣人都要早早做好準備,個個大樓和公司商家都要在門前搭棚搭台,然後擺放各種各樣祭拜品。從早上開始到下午五點鍾以前結束,據傳說,這一天也是鬼門關(農曆七月一日是鬼門開),鬼門在太陽落山之前關閉。

 

昨天是今年的中元節,由於是周五,是工作日,我在台灣的住家公寓大樓就選定今天舉行祭拜活動。昨天,我去超市買了一些祭拜食物和專門的祭拜物,中元節是台灣每年很重要的節日,幾乎所有的超商都設有專門的櫃台賣祭拜的東西。

 

今天,我在台灣的住家大樓大門前也參加了中元節祭拜活動,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祭拜。第一次是2020年的中元節,那時台灣疫情不嚴重,活動辦得比較隆重正規,當時由大樓物管委員會負責人帶領參加者一起集體祭拜。目前台灣疫情依然嚴重,每天還是有2萬多人感染,所以,今年的祭拜沒有了集體活動,就是自己在規定的時間下樓擺放祭品和自己燒香拜拜,然後,等待一個小時之後,自己把祭拜食物收起來帶回家,這些食物可以吃。

 

台北規定很嚴,不能燒錢紙,大家買的錢紙由專人收集起來,拿到特定的地方一並燒掉。

 

今天也是我媽媽離世一個月,我今天的祭拜主要為天上的媽媽,願媽媽無憂無慮,無病無痛,快樂幸福!

 

有一種思念叫“望眼天堂”,媽媽走了一個月,我依然走不出悲傷,每天都會看著媽媽的照片而流淚,腦子裏總是出現我去年離開重慶,在醫院與媽媽告別時的情景,想著也會流淚,“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醫”(陸遊)。

 

從心理學來說,人在經曆失去的極度悲傷之後,一般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平息,才能恢複正常。如果這樣的傷感超過了三個月或半年時間,並影響到人的正常生活日常,人的心理將會出現障礙。

 

今天看了一段小視頻,台灣作家蔣勳先生說他最喜歡送人的話是王維的一句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每個人都會遇到最艱難的時候,盡管如此,也要勇敢麵對,同樣可以坐下來看雲卷雲舒,調整心情尋找新的快樂,迎接生活中的每個美好時光。

 

我會慢慢好起來的,就像亮媽對我說的那樣“It’s ok”!

 

最近台北的上空總是烏雲密布,但還是擋不住日落的光芒。我在以前的博文裏曾說過:“相比日出,我更喜歡日落,因為它沒那麽張揚,它的光芒更加淡定從容。” 這是中元節的日落。

 

這是我買的最簡單的祭拜物套裝盒,裏麵有香、各種錢紙、小旗子、金錢寶等。

 

中元節前各棟樓都搭棚準備

 

樓下小商店也祭拜

 

住家公寓樓大門前的祭拜台

 

這是我的祭拜位

 

在住家公寓樓大廳等候祭拜儀式結束

 

 

 

8/12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