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中的裏程碑(十)憂鬱的解剖(圖)
文章來源: 歲月沈香2022-05-19 06:03:34

心理學史中的裏程碑(十)

《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

 

去年我寫了九篇《心理學史中的裏程碑》係列博文,這些文章在文城裏的點擊率不高。看來讀者們對心理學曆史知識的了解興趣不大,為此,我曾一度思考,這個係列要不要繼續寫下去?最終,我還是決定繼續寫下去吧,隻要有人閱讀,說明心理學曆史知識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當然,我現在也明白了,當初這個係列點擊率不高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的“黨”性不強,對“標題黨”了解不夠。通過跟文城裏眾多的老“黨”員學習之後,我在標題上有所改變,希望這樣的改變能有成效。

 

我在這個係列的文章中曾說過,“心理學史是以心理學人物為主線來介紹心理學的發展。”“在哲學和神學的土壤裏滋養了數個世紀後,心理學在那些偉大人物的思想影響之下也逐漸得到發展。” 所以,我們通過學習和了解心理學史中的人物,才能掌握他們創立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的來龍去脈,才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才不會斷章取義和曲解心理學。

 

今天,我將簡單給大家介紹的是《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這本巨著和它的作者。

 

《憂鬱的解剖》這本巨著早在1621年就首次出版了,作者是英國牛津大學牧師兼學者羅伯特·伯頓(Robert Burton)羅伯特· 伯頓是一個學問淵博而性情古怪的人。他終身留在牛津大學,做導師,做圖書館管理工作。他一生埋首在圖書裏,從不旅行,從未結婚,隻是博覽群書樂此不疲,以至於死。他曾經重病纏身,飽受憂鬱症的折磨。除了一些早期的詩歌和戲劇之外,他一生都在致力於這本巨著的寫作。《憂鬱的解剖》是他最出名的一本書,該書自1621年問世以來,在西方暢銷不衰,連續出版了六次,這本書曾被評價為心理學的開山之作

 

這部論述憂鬱症的專著是伯頓記錄自己的憂鬱生活,給自身的憂鬱做一次全麵細致的“解剖”。英國作家和出版商霍爾布魯克· 傑克遜在該書1932年版的前言裏寫道:“伯頓坦言他寫《憂鬱的解剖》是為了排遣自身的憂鬱。我們雖無法確知這個法子是否靈驗,但可以肯定,300多年來,他的作品已經成了憂鬱的“預防劑”。”

 

《憂鬱的解剖》自1621年出版後又擴充了五次,多次重版,400年後於2012年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首次發行。該書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德謨克利特二世致讀者(他自稱是“小德謨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是“原子論”的創始者,是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第二部分:憂鬱之成因與症狀;(一)何謂憂鬱;(二)憂鬱的內因;(三)沉迷書本、兼談學者之苦;(四)憂鬱的外因;(五)憂鬱之症狀。

 

第三部分:憂鬱之治療;(一)閑話空氣;(二)鍛煉;(三)救治不滿與不幸之良方;(四)對治療憂鬱本身。

 

其實,《憂鬱的解剖》不是一本單純的探討憂鬱症的醫學教科書,盡管它剖析了憂鬱症的成因,用伯頓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本極具閱讀價值的文學作品。在書中,伯頓用憂鬱的筆調剖解了人類的複雜情感,在詼諧幽默的情境中,帶領讀者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捕捉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引用了古今各種至理名言,包羅萬象,把整個古代的學問都傾注到了他的書裏,然後,又巧妙地將這些大雜燴變成一部條理分明的專著。

 

按照伯頓自己的話,他是寫他的繁忙的憂鬱,以避免憂鬱。我倒認為用這樣的方法來化解憂鬱是很可行的,也可以理解是“以毒攻毒”吧。

 

據介紹,伯頓的這本書從古到今的崇拜者不乏眾多學者名流,比如,偉大的英國學者塞繆爾· 約翰遜曾評論稱,這本書是他唯一想一大早起床後閱讀的書籍。中國的錢鍾書在他的《談藝錄》《管錐編》中引用了《憂鬱的解剖》多達數十次,僅次於對莎士比亞、黑格爾和《聖經》的征引。梁實秋在《英國文學史》第一卷中也說《憂鬱的解剖》是唯一能引他早起兩小時的書。

 

為什麽《憂鬱的解剖》被認為是心理學開山之作?它對現代心理學的影響有多大?

 

《憂鬱的解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帶領我們追溯曆史、展望未來。伯頓充分借鑒了古人的學問和智慧,引用了亞裏士多德的話,並采用了希波克拉底與蓋倫的體液學說,該理論認為憂鬱是黑膽汁過多的結果。他還盡最大努力,采用了他所在的年代裏能夠獲得的所有的知識來源,包括哲學、煉金術和文學等。此外,這本書還指向了未來,就像我們現代時期所理解的那樣,憂鬱被認為是創造力和天才的標誌,憂鬱看作是心理障礙分類非常重要,而憂鬱的性別差異討論現在也很普遍。

 

即使在今天,這本書依然會激發關於憂鬱的本質問題。我們是否要明白“憂鬱”(melancholy )是“抑鬱”(depression )的舊詞?我們是否要懂得,抑鬱症隻是生理性的,還是必須考慮文化背景在如何塑造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和表達中所起到怎樣的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抑鬱症不減反增,如今幾乎成了一種“文明病”,似乎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越發展,患抑鬱症的人越多,目前全世界有超過近4億人有抑鬱症。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據世界經濟合作即發展組織(OECD)有關報告顯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的抑鬱症發病率至少翻了一倍,因此而導致的自殺率也大幅度增加。就拿今年上海封控這些日子來說吧,雖然我們沒有看到具體的數字,但從新聞和網絡透露的信息裏,我們已經看到了因封控而導致自殺的人也是不計其數。這樣的現象太可怕了!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上海人正在或者將要遭受抑鬱情緒或抑鬱症的折磨。可惜,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數字,政府也拿不出辦法去幫助這些人。

 

今天,台灣新增新冠感染人數破了9萬,台灣總感染人數破了100萬,預計接下來一周將達到高峰期。台灣防疫政策正在經受著巨大考驗!

 

台灣自疫情爆發以來,政府設立了疫情心理谘詢專線,電話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民眾有任何心理問題可隨時撥打這個熱線電話。

 

另外,台灣衛福部與醫師公會和台灣精神病醫學會等機構聯合共同號召所有醫護人員為一般民眾提供心理照顧,已經有近80家心理谘詢診所積極參與,並製定了一份“COVID-19 疫情全民身心健康診療精神診所名單”在網上公布。

 

疫情期間,民眾的重心往往放在對病毒的防治,心理健康容易忽略,一旦出現心理障礙,其影響將持續到後疫情時代,不可大意!

 

這是羅伯特· 伯頓的畫像

 

這是《憂鬱的解剖》1638年的卷首插圖

 

這是書中的插圖

 

這是2012年的《憂鬱的解剖》中文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這幅畫《憂鬱者》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畫家阿爾布雷特· 丟勒的作品(1514年)。該畫把憂鬱症描繪成藝術家氣質的自然屬性。

 

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畫家倫勃朗根據《聖經·舊約全書》的記載描繪亞伯拉罕準備把兒子以撒殺掉作獻祭。

 

 

 

5/19 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