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任正非用人到今年諾貝爾獎
文章來源: 深度思考2023-10-13 20:55:56

任正非說過,他的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員必須從技術人員中挑選,而不是在從來沒有從事過工程或技術工作的銷售或行政人員中提拔。為啥?因為隻有技術人員才知道怎麽管理技術人員。如果過多的行政人員占據要職,公司會怎麽樣呢?那就是行政人員不知道怎麽具體的管理技術人員,隻好引入各種流程(process),於是各種公司的活動都被這些流程管死了,公司死氣沉沉,人浮於事,被繁文縟節淹沒。英文說的 “True insights come from within”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我沒有在華為工作過,不過我轉學術圈之前工作的外企研究院,(那個時候)比華為牛逼多了。這個公司現在在外人看來也還是很牛的,但是我的感覺真的是非常差。整個研究院管理的高層都不是正兒八經的研究人員,於是公司全部都在繁文縟節中蹉跎歲月,沒有創新精神,大家都混日子。真是被任正非說中了。當然啦,靠著公司的牌子,還是有客戶,日子過得很爽。不過客戶還是慢慢的還是被華為這些以前看不起的“土包子”蠶食。直到今天靠美國政府“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過日子。

最近兩篇精心打造的科研論文在知名期刊審稿,各自都進入審稿後的修改階段。每一篇都有一個匿名的審稿人折騰我們,要做些沒意義的“精裝修”。我們的結論他們都認可了,但是非要從某個方向解釋一下,他們才最後放行。他們說的方向根本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而且也不可能這麽解釋。仔細看看他們的論調,就會發現這些人並不是第一線的科研人員,他們對科研的具體細節並不了解,隻知道“現在市麵上流行這個”這樣的大的“vision”,然後就用他們腦子裏的大方向來套我們的數據。在他們眼裏,一篇文章要發大期刊,必須踩上某些“必要節點”,否則就缺點什麽。但是這些大家認可的賣點,背後的數據到底長什麽樣子,他們其實不知道,隻是高來高去的。生物醫學行業,很多教授是不自己寫代碼的,他們隻管大方向,讓底下的人做“簡單的實現工作”。他們稱自己為PI,所謂“Principal Investigator”。有時候搞統計計算機的人不知道怎麽拚寫PI,誤以為是“Principle Investigator”:隻管Principle,不管具體實現細節。我碰上的這兩個審稿人,基本上就是這號人,覺得大概這樣,肯定行,你們去做吧。

現在想起來,這些人像極了我以前工作的大外企研究院的管理人員,不懂業務,卻知道怎麽用KPI來管理技術人員。大家都得把自己裝進他們的套子裏,成為他們想象中的形狀。至於這樣好不好,那不重要;關鍵是出來的東西看上去比較“familiar”,就是目標。

今年的mRNA諾貝爾獎得主,十幾年顛沛流離,沒有正兒八經的教職(tenure track),跟著各種各樣的老板們打工,自己做實驗,最後做出mRNA甲基化的理論和提純過濾的技術,奠定後來諾獎的基礎。想想如果她當年運氣好一點,找到了穩定的位置,從此過上“PI”的生活,可能還不一定能把技術做好。其實很多其他諾貝爾獎得主,也是自己親自做實驗的“技術人員”;而不是專門搞大經費,然後大手一揮,手下的人就把東西搞出來的“行政人員”。任正非讓這樣的一線技術人員人管理公司,可能正是他的成功之道吧。我們這些坐上了PI位置的“教授”,也應該牢記自己寫代碼,懂數據,不要脫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