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分不用那麽高,我跟兒子說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3-08-25 06:32:26

好久沒有叨叨孩子了,正好最近在家暑假的小兒子跟朋友上歐洲轉悠去了(下圖:先發一張他給我們看的布達佩斯照片),我就嘮叨一下他吧,看他會不會打噴嚏 - 我們老家的說法,打噴嚏就會說“誰又在說我了?”

今年複活節期間,上大一的水兒回家住了差不多一個月,複習準備5月份的年終考試。假期前他們有一次模擬考試,水兒說他得了80多分(百分製,英國大學一般70分以上是優,1st class),我“嗯“了一下,沒太在意。然後他說300多號人平均分40多,這下我‘嗯?’,引起我注意了:“兒子呀,你有必要搞這麽高分嗎?”

在我的觀念中,這個考分呀,是跟錢差不多。沒錢不行,人首先得解決溫飽問題,但溫飽問題解決了,再事事為錢活著就很沒意思了。考分也一樣,要想上理想的大學,分數得夠;上了大學,得夠分數畢業。但如果一切都為了考分,那也太可憐了。

也許人們對學習的關注點不全然一樣,對我來說,在考分過得去的情況下,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保持探索新事物的敏感和興趣、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這是孩子可以受益終身的品質和技能。我仍然記得老大上醫學院的時候,第一年住在家裏-那時候我們還在倫敦。有一天他很晚回家,坐在樓梯上興奮的跟我說,“媽媽,你知道我們今天上課討論的題目、、、”具體內容我不記得了,但深印我腦海、也是讓我倍覺欣慰的,是他眼中閃著的光和語氣中的興奮。

我不否認,物質的、生活的需要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動力,但我心底裏總是希望年輕人能保留那一份對未知的單純好奇和激情。其實何止是年輕人,能一直保持好奇心、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是有益的。也許我就是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吧,反正迄今咱也安然無恙,沒被那個名叫‘現實’的惡魔吃掉~~

跟水兒說起我為什麽關注他的高分數,因為我希望他不要被分數捆綁,要帶著好奇心去探求學習中有趣的東西。水兒其實是不需要我擔憂的,他是一個在學習興趣和現實的分數需要之間能保持平衡的年輕人。他明白我的意思,跟我說他不會盲目追求分數,但因為是第一年,他不知道什麽程度的努力可以拿到需要的分數,所以比較謹慎,‘我還是不希望補考啊!’ 需要兒子解釋為什麽如此努力,我這媽夠另類~~(補充記錄一下,水兒第一年成績拿到distinction)

英國大學第一年的成績不進入最後學位等級計算,但必須及格。第一次不及格有一次補考機會,補考不及格就要重修第一年或直接淘汰了。像這些都以全優成績考進去的醫學生,也會有20%左右在第一年被淘汰。

水兒接著聊起自己在疫情前有一段時間感覺失去了動力,非常迷茫,隻是靠著慣性在機械的學習(我想那正是他的青少年困惑期),反倒是疫情期間的各種變化和挑戰讓他擺脫了這種負麵情緒。他和朋友們在困難時期的相互支持和鼓勵,讓他真正確信了自己對醫學的熱愛、也重新找回了學習的興趣。經曆過失去興趣和動力的迷茫,這是人生的有益經驗。

水兒有兩個朋友的經曆就曲折一些。一個朋友(A)去年上了大學不到一個月就休學了:他自覺對科學類課程感興趣,選擇了法醫(forensics),可上學一個月後就覺得不喜歡。休學一年、各種打工,今年決定重新開始去學‘音響設計’(sound design)。法醫和音響設計聽名字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聽人家說法醫還挺好就業的,音響設計就不一定。A是水兒的小學同學,家裏經濟條件並不好,父母收入都比較低,他也一直上的公立學校,但人家父母就任由他休學、任由他換專業。

A的哥哥也曾從音樂專業換到救護車護士、然後休學、然後又重新開始,聽水兒說他現在已經畢業,開始了救護車護士生涯,並且對工作充滿熱情。最近英國在搞護士培訓項目,他有望通過培訓承擔更多偏醫生方麵的工作,所以他特別歡迎水兒去找他弟弟玩,他因此就有機會和水兒討論醫學問題。我對A的父母敬佩有加,深覺A和他的哥哥都很幸運。

允許孩子自由探索和選擇是有風險的,水兒的第二個朋友(B)目前看來就沒有那麽幸運。

B是水兒的中學同學,家裏父母都是醫生,他從幼兒園到中學上的都是私立學校。去年大學申請期間,他對專業選擇拿不定主意,在工程和經濟學之間搖擺,於是選擇了休學一年。去年的A-level考試成績出來,他拿到兩個A*兩個A,是足以滿足任何大學的入學要求的。但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大意了,忘了能滿足大學入學要求可不意味著能拿到錄取通知。他最終選擇經濟學,但在這個GAP年沒有做任何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他也打工),導致申請的五所大學前四所都拒他,最後被一個二流大學錄取。

這個孩子就是在中學期間完全失去學習興趣,最後能拿到還不錯的考試成績,靠的是一直上私立學校的基礎不錯。他上大學的驅動力就隻剩下掙錢,所以選了經濟學,覺得去銀行工作收入高。B的未來會麵臨不確定性,因為他對沒被前四所大學錄取非常失望,最後錄取他的這所離他的期望值太遠。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夠調整過來。這孩子從中學一年級就是水兒的好朋友,他是家中的長子,估計他父母也沒有太多精力管他。記得他常常說喜歡來我家,因為我家的氣氛輕鬆。他也喜歡我家的飯菜,那時候開玩笑說我是他的第二個媽媽。我衷心的希望他能振作起來,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工作。

水兒還有一個朋友(C)就和B相反,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數學和音樂極好,會四門樂器,包括管風琴(organ)。C的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劍橋大學畢業的,一個醫生一個律師,在業界都有名氣。他去年申請劍橋的物理專業,拿到麵試機會但最終沒拿到預錄通知。盡管也被一家不錯的大學錄取,但他想再試一次,就拒了那所錄取他的大學,GAP一年,今年重新申請。C身高接近兩米,一笑就臉紅,玩起遊戲來大呼小叫,是那種鄰家大男孩型。但他的淺藍色眼睛非常明亮,跟他說話能感受到他眼神的專注,說起他喜歡的東西,哪怕就是某一種小食品,你都能感受到他眼中的熱情。GAP這一年,除了打過好幾份工,他還每周日都在一個大教堂司琴 -那種大型的管風琴。因為他的管風琴特長屬於牛津和劍橋都需要的,他被允許同時申報這兩所大學(一般英國中學生隻能申報其中之一),結果劍橋仍然失敗,但被牛津錄取,數學專業。

這幾個年輕人,A和C都是那種眼中有光的小夥子,盡管他們兩人在父母財力和自己的智商方麵都不是一個層次,但看見他們我都會心生感動和歡喜。B目前處於迷失狀態。不管這幾個年輕人將來如何,我覺得他們的父母都很勇敢,給予了孩子選擇的自由。

也許有必要提一下,A、B、C三個孩子都是西人。西人在孩子教育方麵也不是沒有問題,年輕人的酗酒和毒品問題和父母的放任不無關係,但總體來說,他們給予孩子發展的自由度值得華人父母借鑒。在海外的華人,從經濟實力和智商來說,應該是高於大多數西人 - 這一點我沒有數據,隻是出於大致的觀察和經驗,從大家在名博‘菲兒天地最近的博文底下的留言也可略見一斑 (“500萬元的退休生活”),但我們在孩子教育方麵是更趨於保守的。‘平等性’博主在上周的博文中問“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難道隻是為了提高她們的學習成績嗎?”,發人深省。反思一下的話,我們是不是關注孩子的成功過於孩子的幸福,而對成功的定義又常常狹隘、短視?我們口裏說人生而平等、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到自己孩子身上,還是很難真正接受這樣的觀點的。

其實這次回國年輕人的狀態也格外吸引我的注意,聽聞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一種完全跟我們這代人不同、也跟我們這些在海外的下一代不同的氛圍,另文分享吧。

最後秀一下水兒這個暑假給我們匯報的廚藝。為讓我們相信他很注意營養平衡,他給我們做了他在宿舍常做的牛肉末蓋飯(beef chilli)- 沒法像丹哥一樣海闊天空的分享美食的曆史文化背景,這道菜在英國的中學食堂很常見,一般用那種紅腰豆,我們都不怎麽喜歡,就用柿子椒代替了。

最近買了一個空氣炸鍋,水兒準備開學帶過去,一直在練習用它做三文魚,已經能達到外焦裏嫩的水平了。配上西紅柿菠菜意麵,搭配得不錯。

然後上個周末看女足世界杯決賽,我們邊看邊做了雞蛋麵、包了餛燉。慢燉牛腩燴上新鮮雞蛋麵,要不好吃都難啦。

上上個周末老大回來了,說想吃中餐 – 這個水兒做不了,是蘑菇(偽)大廚上陣。做了豆腐幹-絕對的美味,是我粉的‘亮亮媽媽’給的方子,我記錄在這裏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527/202208/25157.html

還做了紅燒海鱸魚(很幸運買到那種將近兩公斤的sea bass,魚頭做湯,中段紅燒)、炒牛肉。我很少做炒牛肉,那天還不錯,很嫩。前兩天丹哥的“豔遇俄羅斯”也提到“用給牛柳上漿的華人烹調手法,製作俄式伯爵牛柳,其牛肉滑嫩,多汁”,英雄所見略同(丹哥的美食太地道,咱這不是一個級別的愣往上靠,恐怕要被拍磚了,趕緊閃)。醬肉包是跟網上學著做的,還包了一些長條的。挺好吃的,反正咱是南方人,包子能做成這樣也知足了。

冬瓜肉末燒豆腐是我特別喜歡的菜,沒有太多湖南元素。

上篇博文秀湖南美食,博友梧桐之丘說沒臘肉,這回上一個我炒的:

最後請大家欣賞我今年買的兩種玫瑰花吧:‘瑞典皇後’和‘詩人妻子’。我已不記得誰是誰了,上麵那一排是上周雨後拍的,下麵一排是這周拍的同樣的花,變化挺大的哈。

祝大家周五、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