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2023 (1) 五味雜陳的香港印象(遊客感受)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3-07-15 00:52:30

我標上括號裏的小標題,以免誤導讀者。今年六月份去香港開會,然後回國,是時隔四年再次踏上探親之路。之前每年至少一次去中國,都是探望父母,是‘回家’。對家園,就難免多一層期盼、多一份關心,感受就會主觀化和情緒化。這次,我決定要給自己定位為遊客,盡可能的從一個客觀和獨立的立場,以一個遊客的身份去體驗我到訪的每一個地方,如同我去其他國家一樣。

疫情前幾度到訪香港,那裏一直是我家教練的樂園,但不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首先是不喜歡那裏的氣候。香港的夏天又熱又潮,總覺身上黏糊糊的,大概我第一次去就是夏天吧,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之後幾次去都是來去匆匆,沒有熱情要去特別留意她的人土風情。而疫情前的最後一次,2019年,就給我留下了極不好的印象。

那次我陪著80歲的老媽和我兩個妹妹、嫂子去香港和澳門玩。我每次帶老媽出去玩,都會帶上妹妹和嫂子,一方麵是她們比較熟悉老媽的生活起居,照顧老媽比我到位;另一方麵也是借此給她們一個假期,以感謝她們平日裏替我盡的一份孝心。那次也是我打理一切的旅行安排,又希望她們玩得開心,心裏頭實在是不輕鬆。一到香港,酒店的前台就給了我一個不冷不熱的印象。我想著不計較就好啦,到房間收拾好,就準備打車帶老媽她們出去吃飯,沒想到緊接著的出租車司機的態度實在是讓我大跌眼鏡。我先在路邊攔下一輛車,讓司機稍等因為我媽年紀大了走得慢一點,那司機居然氣呼呼的跟我說,‘年紀大了就不要出來嘛,待在家裏多好!’我簡直是目瞪口呆,出租車司機怎麽可以說出如此無理的話?!幸虧老媽和妹妹們沒聽見!為了避免影響她們心情,我當時什麽話也沒說。

去之前一位深圳的好朋友要給我派車,我當時拒絕了,因為覺得香港地鐵和出租車都很方便的。我一直習慣隻要在我支付能力範圍內花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麻煩朋友。可那天晚上,我給朋友電話,接受了她給我派香港當地私家車帶司機的服務。後麵幾天的行程都由那位司機安排,我們的旅行因此變得輕鬆和愉快。再後來是幾年的疫情,今年回去老媽也沒興趣再出遠門了,那次估計是最後一次陪老媽旅行。因著朋友的安排,讓那最後的一次旅行沒有留下不快和遺憾,我內心對那位朋友的體貼一直充滿感激。

這一次,我獨自前往,沒有負擔,決定要盡量不帶偏見的感受香港。我聽說也體驗到過:如果我說英語,會受到比較多的禮遇,但我決定這次要盡可能說普通話。(盡管我理解和同情香港人這些年的不易,但作為服務行業,粗暴對待遊客,或者說有針對性的粗暴對待大陸遊客,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首先,香港光鮮的一麵,自然是維多利亞海灣的美景和遍布大街小巷的美食。這些夜景和美食圖都是手機拍的原圖,沒有後期製作。

喜歡高樓背後山上的燈光,拉近一下鏡頭:

星光大道:

放棄酒店的自助早餐,我去試了一下當地人的早餐,‘大家樂’。一個能坐百八十人的店,店裏看著還挺幹淨,吃飯的有老人、有小孩,也有上班族的年輕人。點餐、按號碼取食盤、找個地方坐下。我點了一個蘿卜糕、油條和粥的套餐,37元。蘿卜糕有點油膩,油條和粥都不錯。店裏有免費Wi-Fi,服務員態度友好。

去逛了逛廟街的夜市,是一些賣服飾的攤子。牢記自己給自己的使命,我駐足一個賣頭飾的攤位前,看了看那些紮馬尾的發圈,用普通話問價。看攤的是一個講粵語的大媽,英語普通話加比劃,搞明白了是八塊錢一個。那麽貴啊,大概我臉上驚訝的表情有點誇張,惹著那大媽了,她衝我憤憤不平地嚷了一通,然後就走開了,懶得再理我。我倒是不生氣,因為我也原本就‘不懷好意’,的確沒打算要買什麽。看著那些幾乎無人問津的攤子,感歎香港底層老百姓的不容易。香港和國內的大都市一樣,貧與富的對比是赤裸裸的觸目驚心。倒是英國和歐洲國家比較和諧一點,至少在遊客能看見的層麵是這樣。

轉一會就把自己轉暈了,不知道回酒店該往哪個方向走。我沒有國內的手機號,手機沒有了Wi-Fi就隻有照相功能了。路邊有一個賣小黃鴨之類的攤子,我過去問哪位埋頭看手機的大媽,繼續用普通話。她抬頭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往那邊第四個路口左轉,走上去就是”。看她回答不假思索,估計經常被問同樣的問題,但她的語氣很平和,沒有不耐煩也沒有特別熱情,和在“大家樂”吃早餐的服務員相似。正是這份平和,讓我喜歡。

酒店搞清潔的也是看人。我就住幾天,不要她們整理房間,就每天找她們要水、換毛巾。那些服務員應該都是香港本地人,不太會講普通話。第一天的服務員輕言細語,客客氣氣的,第二天的就不行,說話一直是衝我嚷:‘怎麽是不要清潔?換毛巾就是清潔!’,‘你等一下!’、、、

路邊攤、“大家樂”,坦率的說,我隻是想要體驗一下,並不是我喜歡的。於是Google搜周邊餐館,找評分不錯的,這家“點心到”(dim sum here)讓我大飽口福,拚幾張照片貼這裏吧:

“點心到”比“大家樂”要貴一點,我點三份點心(包括一份湯),大概80港幣左右吧,比英國還是便宜多了。

香港的美景美食不會讓人失望,最讓人開心的當然是得見一直惦念的老朋友。網絡日益發達,視頻音訊卻都無法替代麵對麵喝茶的親切。有意思的是,酒店的下午茶底層居然是鮑魚和生蠔替代了傳統的三明治。下圖中左邊的是下午茶,右邊是下麵記錄的日餐店的烏冬麵和沙拉。

下雨了

因為時差,早晨醒著晚,那天處理完工作上的事情,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我需要出去走走,順便找吃的。下雨了,我沿著廣東路,路過戲劇中心、中港城。看撐傘的雨中行人,在高樓下、車流邊,讓我感受到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脈動。

大樓的入口有貼心的雨傘除水器和雨傘袋,那個雨傘袋回收箱更是讓我心生歡喜。

出門前看好了上海路邊上的一家拉麵館,到大概位置,沒尋見那家的名字,就隨意拐進了這家日餐店。喜歡其簡約幹淨的店麵。也許是過了飯點,三個店員卻就我一個客人。

沙拉很新鮮爽脆,烏冬麵筋道,(片片拚在了下午茶圖片中),熱騰騰的濃湯有不過分但可辨識的胡椒辣味:在雨中的午後、空調帶來一絲絲涼意的店裏剛剛好。店裏沒有Wi-Fi:這是到香港以來唯一一家沒有Wi-Fi的。於是聽著不知名的日本音樂,在這個坐落在喧鬧的大街邊,卻是安靜的小店中,我做了一回悠閑又優雅的食客,安靜的、一心一意的品嚐美食。喝著茶,寫下這些文字,發現我已經悄然的愛上了香港這座多麵的城。

(p.s. 回國一個月,盡管有VPN可以進城,但我一直沒有登陸灰蘑菇賬戶。潛水欣賞了五彩繽紛的博文和網友之間的互動,在此謝謝大家。也謝謝惦記灰蘑菇和到訪蘑菇屋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