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首相出爐,強生前首相的方寸之間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2-10-24 10:52:17

如果有我寫博不打算觸及的領域的話,政治一定是其中之一,因為這方麵我很無知、也不感興趣。不過最近英國政壇的風雲變幻,更像一部即時演繹的情景劇,峰回路轉、高潮迭起,讓我這身在劇中的群眾演員也感概萬千。不由得想起兩部政治諷刺喜劇,BBC八十年代拍的‘Yes Minister’和‘Yes,Prime Minister’-強力推薦給喜歡英劇的友友們:)

前首相Boris Johnson(強生)無疑是一位頗有爭議的國家領導人。一頭亂亂的金發、常常會騎自行車在街頭被路遇,強生的個人風格是我喜歡的。不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如果不是對外界反應遲鈍的話,就是自信,強生自然是後者。有報界評論、他自己也認可的,他是一個‘fighter’,是‘亂世之君’。他在脫歐、應對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方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沒法想象如果當時是Liz Truss,英國會陷入怎樣更糟糕的境地。

物極必反,強生的滿不在乎的風格也給他帶來一係列問題,最終導致他被逼宮而不得不辭職。不管唐寧街10號關起門來的政治鬥爭內幕,從群眾的角度,他屢次違反他自己製定的規則、公然說謊的行為實在讓人大跌眼鏡。特別在疫情嚴重時期,許多人因為當時的抗疫政策不能陪伴他們病危的親人的時候,他卻違規參加派對,這極大地傷害了普通民眾的感情。盡管說說謊是政客的‘職業行為’,但他的公然違規凸顯他的傲慢 – 自信和傲慢常常是一線之差。他的風格和行為讓他被人愛也被人恨,所以支持他的和反對他的都會有強烈的情緒,這導致他最終被逼宮、辭職。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他最近這一輪首相競任的表現上。

他的確是有意要重回他7周前被迫放棄的首相之職的,所以上周匆匆結束度假、風塵仆仆趕回來。然後馬不停蹄的約見參與首相競爭的其他兩位保守黨成員:Rishi Sunak(蘇納克) 和 Penny Mordaunt。當時我們想,如果他能和蘇納克捐棄前嫌,重新攜手合作,未嚐不是英國之幸。在疫情期間,作為當時財相的蘇納克出台了一係列幫助企業和民眾度過困難期的政策,極大地支持了當時的首相強生。但後來蘇納克也加入了呼籲強生辭職的保守黨成員行列,也許是‘壓死駱駝’、導致強生不得不辭職的最後那根稻草。

盡管這麽想,但也知道蘇納克不可能再俯首稱臣。他上周末的支持票數已經超過了取得資格的100票最低要求。而如果蘇納克和強生並肩進入首相之位的競爭,保守黨內部進一步割裂,動蕩會加劇。幸運地,上周日晚上9點,強生宣布現在不是他回歸政壇的時候 (‘Not the Right Time’),他放棄參加首相職位競爭。他聲明他是可以帶領保守黨贏得2024年大選的,也已經有了102個議員的支持(當時公開的是50多個), 但覺得‘現在不是時候’。

盡管有評論認為這是極具強生特點的承認失敗,也有覺得他說的102個議員支持是虛張聲勢,不管怎樣,我還是覺得他的及時退出很有風度,至少比美國前總統強:)因為如果他死打爛纏鬥到底,不管他和蘇納克誰勝出,勢必進一步的撕裂保守黨、給英國的政局和經濟帶來更多的震蕩。

今天第一輪競爭結束,新聞就確認了蘇納克作為唯一達到最低門檻要求的候選人勝出,成為下一任首相。9月份落敗 (他和Liz Truss是當時的兩個候選人)、十月份勝出,隻能說9月份的時候這幫保守黨人瞎了眼。我的確一直不看好45天就被迫辭職的前首相,Liz Truss。她上任出台的一係列經濟政策存在的問題,媒體已經有諸多分析,我就不再贅述了。如果說,政策都是‘勝者王侯敗則寇’,在複雜情況下賭一把也是選擇的話,她在出台這些政策的時候,居然沒有事先與金融界溝通、管理資本市場的預期,結果造成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這簡直就是無法原諒的錯誤。

記得她剛上任的時候,正趕上女王去世,有十天的時間因為國喪期間,她不用麵對議會和記者的‘刁難’。我想著她運氣不錯,有一個準備自己的時間,沒想到一點用都沒有,一出來就稀裏嘩啦的敗下陣來。關鍵是她這一折騰,給英國經濟和民眾帶來的影響是實質性的:她的政策使投資者對英國政府和經濟穩定性的預期降低,英鎊匯率創新低,千百萬人的房貸利率上升,政府借貸成本上升直接威脅養老金安全、導致英國銀行不得不大量買入政府債劵托市。記得看見城裏有文說Truss賺到了,盡管僅僅在崗45天,卻可以享受英國政府按慣例給前首相的每年115,000英鎊的補貼,她可以拿發票去報銷。但其實,英國有各種聲音,包括工黨黨魁,呼籲她放棄這個津貼。想想她的名字會以‘任期最短首相’的名義名垂千史,再想想她任期中一次次失敗而麵對記者質疑的尷尬,這份羞辱,可真不是說有錢拿就可以承受的,感覺她得看心理醫生了。

今天替新冠陽性的同事上課,上完課出來就看見天邊有美麗的彩虹,新聞裏也確認了Rishi Sunak(蘇納克)勝出,出任首相。我很看好蘇納克,希望英國的經濟和社會能迎來雨過天晴吧。

想起來了,我寫這篇博文的初衷其實是因為上周日看的BBC係列劇‘Doctor Who’。這是一部關於‘時間之王’(time lord)的科幻係列劇。這個時間之王自稱為the Doctor(博士),他可以複活(regeneration),而每次複活就是換演員的機會。我和水兒追了這部劇15年,水兒算得上是這部劇的百科全書了。這部劇首播是1963年,在1996年到2005年之間停播。2005年重新回歸後,因為第十位博士的扮演者(David Tennant)在2005 到2010年間的出色表演,這部劇開啟了黃金時代。第十一和十二代也都不錯,到第十三任的時候,隨潮流換成了一位女演員, Jodie Whittaker,也換了編劇。

她是一位好演員,但這部劇卻被她演得每況愈下,慘不忍睹。昨天晚上終於等來了她的最後一集,她演的博士要複活了。媒體早期預告新演員是一位年輕的黑人演員,但David Tennant會出鏡。意外的驚喜是,他不僅僅出鏡,而且博士複活後變成了David Tennant,也就是說,他是第十四任博士!那個新演員會演第十五任:大概是這部劇被第十三任毀得太慘,製作方希望David Tennant回來重振一下觀眾的信心吧。

成功演員的回歸總是有風險的,David Tennant覺得這部劇換回到了之前的編劇,這是他覺得安心的一個重要因素。隻要看見這個編劇的名字在文本的第一頁,就覺得安心,這是他說的。可見一部劇的好壞,除了演員的演繹,編劇實在是重要。國產劇裏為什麽那麽多的腦殘劇,關鍵原因還在於編劇吧。嚴格的審查製度下就不可能有好的創作。

很開心的一天,我喜歡的演員回歸了我喜歡的劇,而前首相也適時而退,讓英國政府的亂局得以早點結束。進退的選擇,在於機會、也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