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之囧事(二) - 學會閉嘴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2-02-07 10:20:24

上篇寫到山兒的Alevel複查結果出來,缺的分被加上去,順利進了醫學院。再接下來,孩子長大了,更多是如何麵對曾經的囧事和這些囧事留下的影了,也算是囧途的後續吧。那天正好讀到博主‘平等性’的博文:“放生與慈悲”。我不是佛教徒,我信耶穌基督,但他文中分享到對“安心”的看法正好契合了我的思緒。在為人父母這個身份上慢慢成長起來,往往孩子也長大了。做父母的,常常因為孩子幼時自己忙於工作、或懵懂不明白,就錯過了親密陪伴的時期。到孩子大了,因為愧疚、因為想挽回、因為想補償,就緊緊抓住不願放手。該管的時候沒管,該放手的時候不懂(能)放手,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囧吧。人如何能避開矯枉過正、因一個錯帶出另一個錯的坑?信耶穌的人在凡事上存認罪悔改的心,我感謝神,孩子小時候我錯過的/做錯的,悔改就不再愧疚,也不去試圖追回。盡我所能在當前的關係上去改善,我學會的是“先禮後兵”和閉嘴。  

“先禮後兵”的戰術發展還得從山兒小時候學琴的一件事情說起。

山兒大概6歲左右開始學鋼琴,那時候在國內,家長得陪著,老師對指法又要求很嚴,天天咚咚咚地敲鍵盤,不僅他煩,我也煩 (關於學樂器,山兒和水兒都各會兩門,他們的經曆有很有意思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留待另文分享吧)。那天該練琴的時候,他坐鋼琴前消極抵抗,既不彈也不說話。這倔其實比淘氣更容易讓人受不了,我氣得給他手背上拍了一巴掌。做小學老師的媽媽看見,不高興了,說“你怎麽能這樣呢?不要拗他,那樣他心裏多憋屈呀!”這話一直存在了我心裏。我其實也是一個內心很倔的人,不喜歡被強迫做任何事情,孩子很顯然是繼承了這一衣缽。怎麽辦呢,小孩子,不強迫可也不能放任不管哦。慢慢地,我開始‘先禮後兵’。我先與孩子商量、把各項活動都計劃好,該學習學習,該玩就心安理得的玩,任何要求/安排都盡可能在事前征得孩子的同意(這是管理控製理論中的“參與”(participation),嘿嘿)。有“法“了就好辦了,我“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懶得較勁的時候,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沒看見吧lol)。這法子真的是好處多多, 比如說, 不用反複嘮叨瑣事。

孩子大了,重要的是學會閉嘴。我原本就不愛叨叨,不是原則問題,點到為止。家裏老人來住的時候,關心孫子,總要勸他們吃這個吃那個、要求他們穿這件戴那項,唯恐他們餓著、凍著。苦口婆心都不管用的時候,會來求我:“你跟他說說,他聽你的”,我哈哈一樂:“他之所以聽我的,不就是因為我不輕易提要求嘛”。但我的“先禮後兵”戰術是到小兒子水兒這才爐火純青的,山兒嘛,作為“實驗品”自然受益少一點。在溝通上,與水兒同時期比較,山兒總是要逆反一些,能感覺得到他對父母看法的本能的抗拒心,不像水兒,同意或不同意都會開誠布公的直接說出來。這倒也給了我們做父母的麵對、修複自己的“失敗”的機會。

記得在他兩年的住院醫實習結束,該選專科的時候,在全英國的統一考試中,他沒有拿到想要的眼科名額(89個名額,他101名)。盡管他要是選擇其他一些競爭沒有這麽激烈的專科,可以派到很好的醫院,但還是決定先找一個一年的眼科工作,第二年再重考 。當時他在英國中部的城市實習,正好那家醫院的眼科有一個一年的工作機會,但他不想要,隻申請了兩個南邊的工作。在我看來,就一年,還要複習準備考試(其實距離考試就幾個月),實在是不換醫院、不搬家最好,並且他實習醫院的同事對他都極好。我提議了,山兒很不耐煩,說多一個申請很麻煩,得準備材料、麵試什麽的,不申了。本院申請、材料都是現成的,能有多少麻煩哦?!他隻是急不可耐地想離開那個地方而失去了理性判斷,找個理由塘塞我而已。可他是成年人了,要尊重他我也隻能看破不說破,閉嘴吧。沒辦法,隻能求神憐憫他了。我從此不再提及這件事,直到兩個月後他回家來的某一天。

他因為來南邊麵試,周末住家裏。記得很清楚的場景:我下樓,他在臥室書桌前,我突然心動,在樓梯上停下腳步說:“山兒,你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本院的那個機會?”他說“是噢,可是昨天申請截止了呀”。當時是周六。我心裏恨得那個牙癢癢:“你早幹嘛去了?我不是早就建議你申請嗎?你偏不聽!”這個聲音沒出來,另一個聲音響起:“你這樣說,不就是要顯出你英明嘛”。電閃雷鳴,瞬間的心靈交戰,這些話都沒出來,我心平氣和地說:“不都是你同事嘛,給眼科主任發個郵件看看唄”。神憐憫,這回他居然沒有任何逆反,完全同意,馬上就發郵件。那個主任簡直就是在等著他申請,馬上要他把申請材料直接郵件發給他,他去跟HR交涉,因為HR的申請鏈接已經關閉了。後來,他其他的申請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談成,就這個機會成了,他們還特意把工資給他調高了一級,在工作安排上也盡可能地給他準備考試的時間。一年後,他順利申請到在英國東南方的理想眼科培訓職位。

山兒開始眼科工作前,我們發了個朋友圈,感慨他是一路跌跌撞撞、連滾帶爬長大的,感恩他“滾”過每一個坎,仍然是那個善良開朗的大男孩。其實,他選擇了他的職業、他的人生之路,為人父母,除了欣慰外,並沒什麽可以誇耀的。一路囧途,我覺得唯一可誇的是長大了的山兒和父母的關係倒越來越親近了。盡管離家獨立生活快十年,仍然會在每天下班後給父母打電話,聊聊一天的工作、推介他喜歡的書或電影(視)節目;聖誕節,(隻要休假),仍然會帶著女朋友(外加他們的貓)歡天喜地地回家來;對相差了十歲的弟弟,除了有求必應地支持大學申請,也經常交流/交換各自所玩遊戲。

在寫完囧途(一)的時候,博主“追憶21”中肯地點評“做父母最難的是搞好平衡(工作和家庭)和時機(陪伴和放手)”,我深以為然。說還是不說、什麽時候說/放還是不放、什麽時候放,事後評說容易,人在囧途中的時候,沒有公式能算得出來這個時機,因為變量太多且都不確定。做父母的,唯有不斷反省中安心前行。好在,孩子自有孩子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