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 語言與階級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2-02-15 13:49:34

盡管沒做過專門研究,憑在中國生活和受教育形成的直覺,覺得中文口語中體現的階級,更多的在文字選擇而不在語音語調。比如說文化人的出口成章,鄉野之民的粗俗之詞(僅指語言本身,粗俗言詞之下不見得沒有高貴的靈魂),平民對權貴的尊稱和奉承等等,大都表現在用詞上。而英語,語音語調在區分階級方麵卻更重要一些。

語音語調,為方便討論我就稱之為口音吧,盡管從語言學角度也許不完全準確。作為一個‘老外’,我們對英文口音的最初感覺,大概是區分美音和英音。在英國待過一段時間,或者和英國人打交道夠多後,開始辨識難懂的蘇格蘭口音。慢慢的,會察覺到利物浦和英國中部的口音,等等。我是一個對口音特別遲鈍、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對中文的各地口音,我也從來模仿不來。對英語口音和階級的聯係,是從生活中的小例子逐漸感覺到的。最早的一個例子是孩子的幼兒園。那時候小兒子水兒和同事的一個女兒上同一個幼兒園,後來他女兒換幼兒園了。 他在閑聊時提及,換的原因是他某一天突然發現女兒講話帶有某一個族裔的英文口音 – 從幼兒園老師那裏來的。那時知道當有女兒在車上的時候,他隻放古典音樂、從不放流行樂。她女兒也的確在音樂方麵造詣很高,是英國一個國家級的樂團成員,但人家也沒打算大學學音樂,音樂隻是用來修身養性的。那個時候,對階級還沒什麽概念,對同事的選擇一笑了之。真正對‘中產階級’有認知是從水兒的一個小學同學的媽媽開始的。

那個孩子是水兒的好朋友,他還有一個小兩歲的妹妹,父母都是英國的名牌大學畢業。在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沒上班,在家全職帶一雙兒女。後來女兒也上學了就開始工作,並且在職場披荊斬棘、兩三年間就在一個領域獨當一麵了。在兒子畢業那年,他們搬家了,在一個郵政編碼有‘貴氣’的地區買了房子,孩子進入了那個區域的一家私校。那所學校對我這種老外來說名不見經傳,但後來聽她說是他們那個圈內有名的。那個媽媽切割了所有原來小學(公立)的關係,隻有我們算例外(估計因為我們是徹底的外人吧)。那個時候我開始對中產階級圈子有感覺了。記得還讀過一本書 “The Art of Being Middle Class”,很幽默,大多數英國人會覺得這就是調侃而已,但對“老外”了解英國社會還是有幫助的。

將口音和階級直接聯係則是從一個語音教練那裏了解到的。那時候單位給了一個福利,讓我跟一個專業的語言教練練口語。教練給了我一個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 (Kate Winslet, 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女主角)的電視采訪視頻,建議我每次上課/開會前都看一遍,在潛意識中模仿她的語音。據他說,這是他推薦給所有他的中產階級女學員的。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用語言教練的不僅僅是我這樣的老外!

什麽是中產階級崇尚的口音?即使有教練給的視頻,我感覺也很難準確描述其特征, 但有一個容易的法子,那就是聽英國曆史電視劇的人物發音,比如“唐頓莊園”(Downtown Abbey),“皇冠”(Crown)。皇室和那時候上層社會人員的語音語調就是中產階級所崇尚的。其實即使不為階級的緣故,(對階級而言,語音是進入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這種語音也是值得學習的,因為發音特別清楚,並且聽著悅耳。

說到階級,就不能不說到歧視問題。階級的歧視其實不如種族、性別嚴重或明顯。貴族和中產階級有他們自己的教養和驕傲,表現在對不如他們的人反而更友善一些。就像在高校,大教授們對作為職場新人的助理教授們往往是和善和不吝賜教的 (現在也常聽說有“吃相難看”的教授,隻能說世風日下吧)。有人會說他們隻是利用新人做苦力,但平心而論,人家有學識、有經驗、有資源,能有機會給人家做苦力,不就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嘛。等到有機會成為人家的平等對手的時候,畫風就會徹底改變囉。這也就是諺語“pick on someone your own size”的文化吧。(注:這句英文博友們建議用“別老太太吃柿子-專挑軟的捏”, “找個和你實力相當的比”,或別‘以大欺小、欺軟怕硬’,致謝博友‘追憶21’,‘黑貝王妃’和‘菲兒天地’)。

人生而平等,我並不覺得貴族或中產階級高人一等,但正因為他們不欺壓比他們層次低的人,至少不以欺壓弱小為榮吧,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我並不反感階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