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學醫(1)
文章來源: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2022-01-25 10:30:30

最近城裏很熱鬧,名博菲兒和曉青籌劃的過年活動帶出了一盤又一盤的美食,隔著屏幕解饞的同時,想著咱也得繼續努力寫博。因為老大山兒從醫、水兒也在申請醫學院ing,趁著記憶還在或者被激活,最近打算寫寫跟學醫有關的經曆/看法。

年輕人報考大學、選專業,我基本讚成要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和讓他們自己決定,可不得不承認,在他們的選擇成型過程中,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難避免的,或者說很重要的。山兒一直覺得當年考醫學院是他自己的選擇,可我也很清楚我們在多大程度上manipulated他的選擇(此處得來個噤聲符號)。

我不是一個對錢特別有概念的人,年輕人工作/專業的‘錢景’就被我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能發大財、不考慮年薪/月收入的,比如某些金融職業、互聯網或其他新興產業創業;第二類就是拿手指頭能勾得過來的年薪的。醫學專業/醫生當然是屬於第二類的。我們家倆兒子從各方麵表現來說,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是沒問題的,但創造力和闖勁都不是那種爆棚類型,就被我妥妥的歸入第二類了。

我支持(鼓勵)山兒學醫起先是出於兩方麵的考慮。首先,我喜歡醫學這個領域是永遠在發展中的,醫生一輩子都在學習中。科學技術的一切發展最終都直接、間接地為了延長人的壽命、改善人的生活質量,盡管受益的可能是整個人類或者局部地區/特定人種。這意味著對人類各種器官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醫學的各個分支,都會處於不斷發展過程中。有些人會覺得醫生因此一直得學習、考試,太累, 我也理解,但我喜歡。這種沒有極限的感覺讓我覺得興奮。其次,我喜歡醫生這個職業基本上是辛苦在前、享受在後。年輕的時候要更多地學習、考試、值夜班,但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後就好很多,算得上是越老越有用吧。和吃青春飯、年紀稍大就麵臨淘汰的專業必起來,我更喜歡這種年輕時候要吃苦學習的,畢竟年輕就有資本吃苦。想想三、四十歲就麵臨天花板、進退維穀的職業,醫生的三、四十歲可是剛進入黃金時代哦。

作為父母,當然也是要考慮孩子將來的養家糊口問題的。我沒有做過數據分析,但直觀觀察,我認識的所有醫生朋友,家裏三、兩個孩子的,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就送私校的。對我這個看數字要數多少個零的人來說,這已經足矣lol。 後來,山兒上醫學院後,我意識到另一個優勢是醫學專業這個大帽子底下多種的職業選擇。從英國的體製來說,除了各醫學專科的選擇外,還可以選擇在GP(家庭醫生)還是醫院工作,可以在NHS係統內或私人診所,可以在英國或其他認可英國執業資格論證的英聯邦國家,也可以不執業而是做研究……山兒說等他眼科培訓完全結束,做到consultant後,最理想的狀態是NHS醫院工作兩天,大學教學/科研兩天,然後私人診所一天。

說一千道一萬,孩子喜歡才是最重要的。畢竟醫學院的申請就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院讀下來也是千辛萬苦,還有實習醫階段和各種考試的壓力……唯有喜歡這個行業才有可能吃苦也覺得享受。我其實也曾經對‘因勢利導’地影響到山兒的選擇覺得忐忑,直到看見他滿心喜歡地求學、最後選擇了他熱愛的專科並且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漸漸成熟起來的時候,心才安定下來。水兒也選擇醫學院就好像是順理成章。他原本從小就特有主見,在申報大學專業的時候,我好像也沒有有意地要去引導他。隻是最近才突然意識到,其實我也沒有刻意地挑戰過他、沒有引導他去考慮其他專業。從山兒的經曆,我覺得學醫實在是讓父母少操了不少心:不用擔心就業問題;也不用擔心大學校園的行為問題,因為要做醫生的人,連開車超速的記錄都不能有(*)。這讓我自我質疑,我是不是出於私心樂意看見水兒選擇學醫?老大是和父母一起成長、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對水兒,從心裏就難免多一份寵溺。學醫是不是太艱難了?水兒吃得了這份苦嗎?把這疑問說出來,水兒哈哈一樂:‘Mum,isn’t it too late for that?’山兒安慰我:‘沒關係,水兒醫學院畢業也不一定要當醫生的,他會知道該選擇什麽的’。我還能說什麽呢?靜候申請結果,讓他走自己的路去吧。

*有‘zhirui'博主質疑這個關於speeding ticket說法太誇張,我找山兒求證了一下:他們每年都有審查,如果有涉及法庭調查的超速和毒品等問題,要申報,所以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壓力。我前麵那一句話的確不能從字麵理解,謝謝那位博主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