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天不加班,逛廟會嗨翻 (多圖)
文章來源: 眸影搖紅2023-02-10 21:30:42

周末,一聽說聖村有廟會,有吃有喝,謎語加鼓鑼,還有舞蹈跟兒歌。哎呀呀,一跺腳,抖掉平素裏的溫文爾雅大家閨秀的假模假樣,開始手舞足蹈心花怒放起來。一著急,張嘴,川普(四川普通話)就漏出了馬腳杆,說起來腦殼顛顛兒痛。還是一腳杆,回到從前,說四川的土話,那才叫巴適得板。

時值元宵佳節,老子今天不加班,寧願損失小一千,逛廟會切(切,去之意)。

逛廟會,總得帶個情人啥的顯擺一哈子蛇。老情人怕吵躲家裏閣樓裏清涼切了,逮著小情人,牽了手兒,走起。

先把肚兒撐圓,然後觀賞元宵節晚會,再寫點不那麽地道的感想。。。。。。

玉兔探春鬧元宵

夕陽下的聖路易斯春寒料峭。紅燈籠掛起來,張燈又結彩,玉兔探春了。熟悉的陌生的聖路易斯華人,攜家帶口呼朋喚友,於二月四日傍晚,齊聚一堂,參加了由聖路易中華教育中心和聖路易斯華助中心共同舉辦的“玉兔迎春” 春節廟會和春晚。

徜徉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眼花繚亂,眼前飄過唐裝的挺拔偉岸漢服的婀娜多姿。品嚐著東西南北中的各式各樣的美食,酣暢淋漓,忍不住悄悄回眸遙望源遠流長的中華古文明習俗:正月十五,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意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有曰:“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源自民間的古習俗開燈驅魔祈福。其實,這一民俗在漢魏之後就作為全國的民俗節日。唐朝時大興佛教,佛教燈火遍布民間各地,元宵張燈遂成為法定之事。可知否,元宵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據說平常裏鎖藏深閨的女子也可在這天出門賞燈遊玩。君不見,大宋的辛棄疾在那裏高歌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樣浪漫歡樂的氣氛,豈能錯過?

我和兒子是四點半進入學校一樓東側大廳的,裏麵已是人頭攢動。大廳的兩側是各式各樣的各地美食。先略舉一二,以饗讀者:糖葫蘆,芝麻球,發麵包子,山西肉夾饃,豆花腦,老北京炸醬麵,煎餅果子,鹵蛋茶葉蛋,涼拌雞絲,涼拌麵,紅糖冰粉,八寶粥,潮州米線,珍珠奶茶,日本壽司大比拚,脆香大雞腿,紅亮叉燒肉。各種甜點更是數不勝數。把肚兒撐得圓圓的,跟老朋友噓寒問暖合影留念,跟新朋友點頭哈腰擊掌相慶。一時間恍惚回到了兒時的舊時光,走在故鄉煙火飄蕩的街上,紅塵滾滾而來。頭頂的紅燈籠在煙火裏搖曳,孩子們在人群中追逐嘻鬧。三兩點鼓聲傳來,厚重的、清脆的。尋著聲音找到那些在邊上擊鼓的孩子們,有婷婷玉立的,有蹣跚學步的,或笑顏如花,或憨態可掬。這是久違了的畫麵啊!三年疫情,無情的隔離,人們終於可以無拘無束的相聚,擁抱,在異國他鄉,品嚐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美食,那些家鄉的味道。口齒留香的同時,我們把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緬懷,一並深深地,珍藏在美食裏。有道是,民以食為天啊。

驚喜還在後頭呢!吃罷美食,我們移到一樓西側大廳。大廳的四周被高高掛起的燈謎所包圍。猜燈謎,自古以來就是元宵節的傳統娛樂活動。我先猜出了兩個謎語,去後台領到了獎,這一下子大大激發了兒子的興趣。在燈謎女神護士程阿姨的指點下,兒子學會了不少燈謎,領了四個筆記本,六隻筆,還有好幾個紅包。懂事的兒子還送給朋友家兩手空空的小妹妹一個筆記本一隻筆。哈哈,無意之中,兒子似乎愛上了這個猜燈謎的遊戲,希望這個遊戲能夠激勵他好好學習中文。

突然一聲震天的鑼鼓把我們從猜謎語的夢中喚醒。原來節目正式開始啦。蕭雅文老師指導的鑼鼓隊拉開了晚會歡慶的序幕。傳統的紅獅子和黃獅子在鼓鑼聲中歡騰。紅色代表喜慶忠義、勝利和財富;黃色則寓意著澤被蒼生、仁義及大貴。獅子們還進入人群中,給大家拜年,場麵甚是溫馨熱鬧。

接下來的中學生鋼琴手David Wharton 和小提琴手Will Liu 聯合演奏的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把大家帶入陝北歡慶春節的場麵。鋼琴的激情歡快搭配小提琴的悠揚婉轉, 讓人直想起身跟著扭起大秧歌來。

任麗麗老師指導的青花瓷旗袍秀,讓人大飽眼福。旗袍文化起源於清代,旗袍原本是滿族的土著服裝,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趨於成熟,成為獨具魅力的女性服飾代表。旗袍大多采用高立領,吸腰,短袖,妞襻,斜襟,高開叉,來展顯女性突兀有致玲瓏優美的身姿體態。但見一個個妖嬈的女子,踩著舒緩的音樂,一舉手一投足,千般風韻。 而何江英老師指導的漢服秀《伊人賦》又把大家拉回到那久遠的時光,著漢服的男人女子,長袖善舞。讓我想起古代“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那神仙眷侶般的田園生活。待付微微老師指導《國風國韻》登場,但見粉紅的彩裙,紫朱色的扇子,飄來飄去的仙女們,輕移蓮花步 ,一顰一笑,恍如從大唐的彩繪裏走出來的伊人,風姿綽約,韻味無窮。原來,國之風韻,流淌在女人的骨髓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沈娜老師指導的童聲合唱《元日》在大廳裏飄起。天真的孩童,純真的嗓音,穿過劈裏啪啦的爆竹聲,但見舊符被新桃換上,辭舊迎新。煦暖的春風徐徐吹來,千門萬戶次第打開,擁抱春天! 這是一幅多麽美好的畫麵。春天來了,楊柳長出新的細細的柳枝來,生命的細枝,慢慢的長大。那不是趙璽老師指導的舞蹈《楊柳依依》嗎?一群少女,恍惚從剛剛蘇醒的春天裏走出來,嫋嫋婷婷,依依低垂,嬌媚含羞,看似柔軟卻又蘊藏著無窮的活力!那是春天的活力,生命的活力!而生命的活力,在梁謝筱渝老師指導的《駿馬飛馳》舞蹈裏,展現得淋漓盡致:萬馬奔騰,大氣磅礴,穿過曠野,奔向遠方!

在這個歡樂團聚的時刻,就著家鄉的美食,如果再來聽一首家鄉的歌謠,豈不可以寬慰對故鄉的相思之苦?男生小合唱的《家鄉》如期而至。低沉的厚重的和聲,表達著心中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和眷念,遊子啊,對故土的思念,如沉默的大山。而葉麗老師指導的民樂《憶江南》和《步步高》,是用二胡和琵琶來演繹的。一曲《憶江南》偏偏把我拉回到故鄉四川的老家,元宵節前後,油菜花開始開花了吧?那一地的金黃啊!一直在琢磨二胡獨特的音色是來自哪裏?耳旁不禁回蕩起小時候每天廣播裏播放的瞎子阿炳那如訴如泣的《二泉映月》。家鄉那條彎彎曲曲的小河,還記得我追逐你的腳步嗎?彈琵琶的小妹妹,你今年芳齡幾何?你是否見過小河蜿蜒處的油菜花和油菜花裏的春天?

在此相聚,因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源自一脈相傳的華夏文化。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尊老愛幼,更是深入我們每一個華裔的家庭。這次慶典的主辦方今年特別邀請了20位來自聖路易斯地區三家養老院的老人來參加元宵節活動,並給每一位老人準備了一床溫暖的毛毯作為禮物。尊老愛幼的傳統,我們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在此相聚,也因為,我們都是聖路易斯人,感恩我們有機會相逢相知。這不,胡彤老師的獨唱《當我們相聚的時候》,以其高亢與深情,把晚會推向了高潮。這時候,半個月亮爬上來,照著我的姑娘她那半掩的梳妝台,可否把你那薄薄的紗窗打開,露出你那嬌俏的臉蛋來,如果再把你的玫瑰摘一枝,扔下來,那該多好呀。胡彤老師指導的大合唱《半個月亮爬上來》,把溫馨浪漫的約會情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否似曾相識?是否未來可期?而收尾的合唱《祝你平安》,則道出了對每一個人的兔年祝福。是啊,還有什麽比平平安安更重要的呢。

期待來年再相聚,元宵節,團團圓圓又一年!

這篇小文發表於《北京青年報》(2/8/2023)

https://app.bjtitle.com/8816/newshow.php?newsid=6301338&src=stream&typeid=99&t=1675926741&platform=android&fSize=M&ver=3.1.2&mood=wx

上片片 (絕大部分照片由攝影師任南兄提供,部分來自zhiwen和本博):

 

姐倆好呀!

再次感謝攝影師任南兄和zhiwen!!!

特別致謝主辦方聖路易中華教育中心和聖路易斯華助中心!感謝為大家準備美味佳肴的業餘美食家以及聖路易斯的幾家中餐館!感謝所有參加演出的演員們!感謝台前幕後兢兢業業的導演、指導老師、以及工作人員!感謝默默支持的義工團隊!是你們的無私奉獻,成就了這次空前熱鬧的廟會和精彩紛呈的元宵春晚!

於聖路易斯 (2/10/2023 子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