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3.23:當舜之時
文章來源: 孤島俠客2022-07-12 09:54:28

韓詩外傳3.23:當舜之時

 

原文: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澤之水,由此險也。以其不服,禹請伐之,而舜不許,曰:“吾喻教猶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請服。天下聞之,皆薄禹之義,而美舜之德。《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舜之謂也。問曰:“然則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請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則稱君,過則稱己,臣下之義也。假使禹為君,舜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謂達乎為人臣之大體也。”

譯文:

在舜帝的時候,有苗部落不歸服。不歸服的原因是,他們南麵是衡山,北麵是岐山,左邊是洞庭湖,右邊是彭澤湖,是由於這些天險的保護。因為有苗不歸服,大禹請求征伐他們,而舜帝不允許,說:“我還沒有用完教化和啟發他們的方法呢。”經過長久的教育開化,有苗果然請求歸順。天下人聽說後,都輕蔑大禹的不義,而讚歎舜帝的美德。《詩經》說:“和顏悅色,不怒而教。”說的就是舜帝。有人問道:“那就是說大禹的品德比不過舜帝了?”回答說:“不是的。大禹之所以請求征伐,是想以此彰顯舜帝的美德。所以好事美事屬於君主的,而過錯卻自己承擔,這是做人臣子應盡的義務。假若大禹是君主,虞舜是臣子,也是這樣的罷了。大禹可以說是明白做人臣的重要道義的。”

俠客心得:

功績是屬於老板的,過錯由自己承擔。這與當代人的思維好像不一樣。在聖君賢相的年代,主要是以德治國,君主的形象和威嚴是國家穩定和繁榮的基礎,所以臣子的重要任務就是維護君主的聖明。君王選賢任能,放手給臣下施展才能,做好了,是君王用對了人;做壞了,是臣子辜負了君主的信任。當然,有太多昏君,濫用臣子的信任胡作非為,禍亂國家和百姓,所以愚忠是萬萬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