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結語:我是如何進入儒學的
文章來源: 孤島俠客2021-09-07 08:00:05

《論語》結語:我是如何進入儒學的

我們從三月三日,到今天九月七日,整整半年的時間,每天學習兩篇論語,風雨無阻,從不間斷,今天終於到了“不知命”篇,也是《論語》的最後一篇。

我父親是個“老封建”,從我很小就給我講二十四孝、忠孝節義的故事。劉備之仁,孔明之智,關公之義,楊家將之勇,王寶釧之節,包拯之公,令我無比向往,深深地影響了幼小的我。現在再看那些故事,絕對不如米老鼠與唐老鴨好玩,但是我卻聽得靜靜有味,深入心靈,是因為煤油燈下的生活枯燥,或者是父親講得眉飛色舞、激情四射,或者這是一個漫長的童年教化過程?不管是什麽原因,這些“封建”故事確實對我的人生影響巨大。雖然我後來曆經唯物思想、共產主義和科學思維的洗禮,聖人的教誨卻一直蟄伏在內心深處。

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從化學到計算機,從中國到北美,醉心於科學研究的我,整天忙著實驗、論文和答辯,無暇顧及心靈的感受。直到找到一份工作,生活安定下來,才開始反省。去過幾次教堂,很喜歡教堂裏遇到的朋友,更喜歡那份溫暖,但是總是覺得哪裏不對,還是放棄了。九十年代中期,網上已經有些資料,台灣的《中國時報》已經有了網站,開始看一些繁體字的文獻。慢慢涉足孔孟和老莊的東西,一開始覺得太深奧,文字關都過不了。於是找一些白話翻譯對照著讀,也沒法判斷其準確性,但是總算是有了個台階。這個階段基本上是作為一種古代哲學或者文學來學習的,不可能完全消化,更談不上融會貫通,哪裏能提高什麽生命境界。這樣又堅持了幾年,網上的資料越來越多,開始出現一些大師的視頻,像徐醒民大師講的《論語》。當時我一個人在上海張江創業,《論語》的講解視頻成了我最好的陪伴。閑暇之餘播放徐老先生的講座,一下毛塞頓開,迷霧盡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跟隨台灣好幾個大師,有大學教授,有宗教元老,學習了王陽明的《傳習錄》、《孟子》、《尚書》、《春秋》、《易經》、《孔子家語》、《大學》、《中庸》、《韓詩外傳》、《莊子》 、《道德經》等華夏經典,有一些,像《易經》,受惠於不下五位大師,角度不一樣,卻都很精彩。

非常感謝網絡科技,否則我又如何能受到如此的恩遇和教誨呢?在眾多恩師的惠澤下,父親在我心中留下的種子,終於長成了大樹,為我的心靈遮風擋雨。

單獨讀《論語》,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一定會認為隻是說教而已,教人向善,沒什麽更深的學問了。但是一旦與《周易》、《大學》、《中庸》等經典融匯貫通,你會發現《論語》是基於易經的陰陽數學模型的。儒教的核心五常,仁義禮智信,其實就是易經的元亨利貞,是生命不息、循環不止內在規律在行為道德方麵的顯現。仁是生發之元氣,禮是嘉會之亨通,義是收斂之利,信是保藏之貞固,而智是仁義禮信能正常發揮所必須的智力。因此遵循五常,才能有健全的性德,才能立命全生。一旦人偏離了五常,生命就會受到傷害,就會有災難。而五常最根本的是“仁”,沒有仁心,其他四常都不存在,有也是假的,害人的。

因此《論語》不是東謅西扯毫無邏輯的教條,而有其內在的統一性。如同天上的星星,看上去雜亂無章,其實它們都有自己的軌道,有自己的群體,群體之間也相互關聯。它們都圍繞著一個中心點,也就是生發它們的原點,對於宇宙星辰來說是大爆炸的起始點,對於人來說則是溫暖的、充滿生機的仁心。

我在這裏同大家分享《論語》,是希望各位也能吸收聖人的智慧,找到心靈的依托,使身心更加健康,家庭更加和睦,事業更加成功。但是由於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在此誠懇邀請諸位在此留言指正。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