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裏的浮世繪
文章來源: 雁東閣2023-12-04 17:30:55

《小劇場裏的浮世繪》

         小時候看連環畫, 看《紅小兵畫報》, 一直以為世人都是一樣的, 穿的一樣的, 頭頂雷鋒帽, 胸帶紅領巾, 朝氣蓬勃。

        及至改革開放, 才知道人物有三教九流, 世人是百麵千相, 這就是世俗。而連環畫的畫風和明清小說插圖的畫風很像,  但明清的小說插圖畫的是市井生活, 這就因世俗而顯得富有生氣, 且千變萬化。

        有性欲旺盛、活色生香的《金瓶梅》, 也有街坊鬥毆、酒肆飲血的《水滸傳》, 表情維妙維肖, 人物的性格通過場景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清的小說插圖為版畫, 這和日本的浮世繪如出一轍, 且人物刻畫都一樣栩栩如生, 隻是我不明白為何浮世繪在西方世界赫赫有名, 而同樣優秀的明清插圖卻默默無聞。

        大師梵高就曾複製過浮世繪, 他那大名鼎鼎的杏仁花也是深受影響。

         克林姆特更不用提, 他喜用的小碎花和金色都來自日本。幾年前, 我參觀了他在維也納的別墅, 滿牆的浮世繪。

        我一般去博物館後, 在紀念品商店逗留時間頗長。挪威國家畫廊的書籍中, 介紹歐美的比比皆是, 而關於東亞的, 除了一本泛亞美術, 另一本就是關於日本的, 封麵自然是歐洲人耳聞目熟的“神奈川的浪”。

        以我個人幾十年在國外的經曆, 知道洋人並不看好我們推崇的齊白石、徐悲鴻, 以為這是雕蟲小技。如上一篇所講, 他們喜歡宋代山水, 在靈魂裏有一種認同感, 但真的去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山水畫比較容易相似類同, 且山水畫中中國文人弱弱的意境, 是不懂得拐彎抹角的洋人能體會得了的。

        文藝複興將歐洲文化推向頂峰, 而文藝複興的基礎思想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的關鍵是一個“人”字, 這大概可以粗暴地解釋為什麽洋人認同山水畫, 卻更喜愛浮世繪。

         浮世繪的主角是人, 有七情六欲。世俗的情愛場景, 中國人也有, 隻是《春宮圖》是秘傳的, 也沒有浮世繪這般唯美。

        其實春宮圖畫得也不錯, 但畫得太赤裸裸了, 屬於性感有餘, 美感不足。作為教科書可以, 但貼在牆上作為裝飾畫, 大概會引起黃色的不適的。

         再者, 浮世繪的著色異常華麗, 明清版畫插圖隻是墨色, 這給人帶來的視感感受完全不一樣。而西方人的眼睛習慣了重彩的油畫, 對浮世繪自然更感覺親切些。

        歐洲自文藝複興後, 繪畫不再是王公將相專有, 作為生活的寫真寫實寫照, 出現了一大批描寫市俗的畫, 尼德蘭派尤其出色。

        倫勃朗、布呂蓋爾、 以後的米勒很多畫家,  描繪的多為市井小民, 讓人感到熟悉親切。而浮世繪的魅力就在於, 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入畫, 人間煙火皆在其中。

        講到市井小民,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著名。打開畫卷, 就如置身劇場, 800多個人物徐徐登上舞台, 一出劇, 一場生活, 看得人眼花繚亂, 看得人感慨流涕。

         明清版畫插圖, 雖然優秀, 卻不普及。而浮世繪是裝飾畫, 且價格實惠, 我也藏了幾張, 所以知道浮世繪美雖美矣, 但貨真價實, 是我這樣的平民也有能力欣賞的。

        這就如你花了很少的錢, 去小劇場裏看了一場戲, 戲裏演的都是關於左鄰右舍的逸事。出劇院後, 你大概會全身心地覺得爽。

         好一個爽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