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密宗】誰是英雄之:菩提道次第廣論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7-10 20:28:31

我們前幾天講過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

我們確定了阿底峽尊者和他創立的噶當派是明心見性的。

但是, 我們並不能確定噶當派的繼承人黃教格魯派是了義的。

為什麽?

因為黃教格魯派的開山祖師宗喀巴是在阿底峽尊者圓寂三百年後, 在噶當派的基礎上, 進行了大肆的改革, 才建立了格魯派。

 

改革是個中義詞。

改革就像改衣服, 有兩種可能。

有可能改好了, 也有可能改爛了。

所以,宗喀巴改革噶當派也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還有一種是取其糟粕, 去其精華。

 

宗喀巴大師有兩本著作流傳於世。

第一本是《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二本是《密宗道次第廣論》。

這兩本論都很長, 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

而且自大清一朝以來, 黃教格魯派在西藏占統治地位, 所以我想多花一些時間講講這兩本論。

 

我們首先來講《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本人是顯密兼修, 主張先顯後密。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現在出家的喇嘛都要至少先學十年顯教, 經過考核, 才能入密學院。

從先顯後密這一點來看,宗喀巴還是認為密教的境界要高過顯教。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說顯教的。

次第, 就是層次, 由低入高的層次。

我曾經說, 修密法就是爬喜馬拉雅山, 原因就是傳統密教非常講次第。 而禪法沒有次第, 你要麽不會, 要麽一步到位。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開場,

就和八思巴的《彰所知論》一樣, 講了戒定慧。

“其中戒學, 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

“不共定學者,謂其極穩生起次第,此複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三摩地。 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雲「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我在上一本書《金剛薩埵》提到過,

宗喀巴對藏傳佛教的一大貢獻就是提倡戒律, 認為出家的喇嘛要守戒律, 不能結婚殺生等等。

為此, 他特立獨行,開始帶黃色的僧帽, 以示區格。

凡是他的門人, 願意和他一起守戒的, 帶黃帽。

 

他認為“戒, 是定慧和一起功德的基礎。”

持戒了, 清心寡欲了, 就可以修定了。

他給這個過程起了一個名字, 叫“生起次第”。 這個過程會要很多年, 而修定的方法非常有意思, 和八思巴一樣, 他提到了止觀雙運。

看來,宗喀巴的顯教知識,

受卓彌釋迦意希的“道果”法影響很大。

然後他把顯教的戒定慧, 和密教作了一個比較。

結論是, 戒定慧相當於密教的加行道。

 

關於戒定慧的問題, 我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講過很多了。

簡而言之, 方便法, 依戒定慧成不了佛。

戒, 說律宗時說過了。

戒律是釋迦摩尼成道十二年後, 因僧團呈現“獼猴狀”, 沒法管了, 竟然有僧人去奸淫良家婦女, 佛才開始製定戒律。

不是先有戒後有佛, 而是先有佛後有戒。

所以, 佛不以戒成。

 

定, 已經說爛了。 修就沒有定, 定就無需修。

定是入不了修不成的。

佛陀每天就花那麽一兩個小時打打坐, 其他時間愛幹啥幹啥。

那是不是佛陀每天打坐那一兩個小時是佛, 其他時間因為沒有在入定, 所以不是佛呢?

顯而易見, 佛不以修定成。

 

慧, 也說爛了。

修行要有智慧, 可是佛性卻是本自具足。

有智慧, 佛性在。 沒智慧, 佛性還是在, 一毛也沒少。

所以, 佛不以智得。

 

佛, 是本來如此, 永遠如此。

佛, 和戒定慧, 一點關係也沒有。

明白了這個, 才是真正擁有了如來的智慧。

 

到目前為止,

宗喀巴說的, 和八思巴在《彰所知論》中說的, 基本一致。

但是我們不能說,宗喀巴就沒有開悟。

他並沒有說戒定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啊。

所以, 我們明天繼續看《菩提道次第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