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密宗】誰是英雄之:彰所知論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7-10 08:22:42

貢卻傑布, 西藏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

年長後拜卓彌釋迦意希為師, 學習“道果”法。

學成後, 他開創了藏密花教薩迦派。

彌釋迦意希和貢卻傑布本身並沒有什麽著作傳世, 所以, 我們隻能用老辦法, 從後世的祖師中, 找出過書的人。

 

薩迦派的傳承從貢卻傑布開始, 到了四祖薩班貢噶堅讚。

也就是去涼州與闊端會麵, 投誠蒙古的那位。

薩班貢噶堅讚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 一生著作豐富, 而且天文地理, 詩詞歌賦, 社會風情都由涉及。 當然, 也包括佛法。

他比較有名的有三本書。

那就是《三律儀論》、《正理藏論》、《薩迦格言》。

 

《三律儀論》主要是講戒律, 類似於顯教的律宗。

《薩迦格言》主要是勵誌, 道德, 如何做一個高尚有情操的人, 屬於教育類, 和現在的名人格言沒有區別。

《正理藏論》又稱《明藏論》, 這個才是他的佛學思想。

可惜, 我沒有見過漢譯本, 所以無從說起。

 

五祖八思巴,

被忽必烈封為帝師, 開啟了西藏的政教合一。

八思巴寫了一本《彰所知論》。 從這本論, 我們就可以一窺薩迦派的佛學思想, 從而判斷藏密花教薩迦派, 是否明心見性。

 

器世界品第一,

情世界品第二,

這兩品完全是在描述六道的景象, 天界之樂和奢華, 地獄之苦和恐怖, 因緣果報, 循環不休。

結論當然是要揚善懲惡, 並列了一些例子。

這些我們在很多顯教的經典中, 特別是淨土宗, 都看到過。

所以, 沒什麽稀奇, 也沒什麽好講的。

這兩品依然在善惡的範疇之內, 是不了義的。

 

道法品第三,

果法品第四,

無為法品第五,

這三品, 真正體現了八思巴的佛學思想。

 

我們先來看道法品第三。

 

“複次道者, 謂彼少欲知足。具種性者,身心遠離種種群雜,住近事戒等,應當勤聞,若廣聞已,思所聞義。”

“思已應修,謂當修止觀。 多貪修不淨觀, 多嗔修慈悲觀,多癡修分別緣生觀,多我修分別界觀,多散亂修數息觀。”

“止觀成已,修勝解故。如法了解內外身,名身念住。如法了解苦樂舍等,名受念住。如法了解六識心法,名心念住。如法了解想行無為,名法念住。修此四法, 是智資糧。”

 

這個和顯教天台宗的思想是一致的。

天台宗就是修止觀。

這個還是屬於對治法的範疇, 是不了義的。

 

“修加行道, 暖位之中。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如是四法名四正勤。頂位之中,欲善法定,勤樂善定作意善心定,揀擇善定,如是名四神足。忍位之中行世正見,澄淨名信,樂修善法,曰進明記不忘曰念。專注一境曰定,知取舍法曰慧。”

 

這個和顯教唯識宗的思想是一致的。

斷除惡的種子, 弘揚善的種子, 以此修定和慧。

我們如果再加上四祖薩班貢噶堅讚的《三律儀論》, 就知道薩迦派是非常看重戒,定, 慧的修持。

這個依然是對治法, 依然不是了義的。

 

“修道位中明記善法名念覺支,揀擇取舍名慧覺支,希求精進名勤覺支,證無漏喜名喜覺支,身心任性名輕安覺支不為世法所牽,無著無礙名舍覺支,令心住境名定覺支。修此七支名曰修道,修道所斷俱生煩惱,得相無記有漏善等。”

 

不管是七支八支九支十支,

還在修道, 就是刀斧痕。

還在修, 還有道, 就不是了義的。

 

我們再來看果法品第四。

 

“加行道前情器所攝,皆苦自性即是苦諦。複次彼因業及煩惱,是名集諦。令彼解脫,即是滅諦。複次彼因,即是道諦。”

 

哈哈哈, 唉, 釋迦摩尼佛的苦集滅道四聖諦。

居然被八思巴解釋成這樣, 我差點沒憋住, 一口鮮血噴了出來。

“自性即是苦諦。”

“令彼解脫,即是滅諦。”

活著是苦, 滅了才是解脫, 這是什麽狗屁邏輯?

那你還當什麽帝師, 你直接去死好了。

統攝天下佛教加統領西藏, 我看你爽得很。

 

“三三摩地者,謂空無相無願。空三摩地者,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無相三摩地者,謂緣滅諦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盤無相離十相故,名曰無相,能緣彼定,得無相名。無願三摩地者,謂緣餘諦十種行相,相應等持, 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舍故。”

 

八思巴在這裏提到了空無相無願。

但是他的理解和解釋, 實在是慘不忍睹。

所以我常說, 背經典是沒有用的, 一定要破經典。

空無相無願, 說的是本來麵目和如何善自護持。

八思巴這說的都是些什麽亂七八糟。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 八思巴看過一些顯教的經典。

他必須得看啊, 既然要統攝天下佛教, 業務不熟怎麽鎮得住啊。 不過就他這業務水平, 還要把這本破綻百出的《彰所知論》分發天下, 隻怕很多人都在背後偷笑, 苦笑。

 

我們最後來看無為法品第五。

 

“複次無為法者,有其三種。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滅。”

“謂虛空無為者,虛空但有,無還為性。由無障礙遍一切處,名虛空無為色於中行。其餘所有門窗竅隙,所有明暗等空及阿伽色等,皆非無為。”

“二擇滅無為者,謂無漏智斷諸障染,見修二道所顯真理,名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者,謂能永礙未來法生,得滅異前名非擇滅得不因擇但由闕緣,名非擇滅。”

“此三無為,一切有部許有實物。經部師說無有造作,問真如豈非無為耶? 答彼即無我。以聲聞乘不說法無我故,人無我者,即無常等十六行相。”

“三諦行相,即是有為。滅諦行相惟擇滅法,非餘法故。如是器精。道果無為。”

 

薩迦派從卓彌釋迦意希傳下來的“道果”法, 原來如此。

道果法的本質, 原來就是無為。

真不知當年卓彌釋迦意希到底是去了印度學密法, 還是到了中原學老子的道教, 這整個就是道教的無為而治。

 

我常說無修無證, 這個和無為是有本質區別的。

無修無證, 是說在明白了本來麵目之後,用佛家的話就是神通任運, 十法界任行。 用白話說, 就是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因為無論幹了什麽, 對本來麵目都沒有絲毫影響。

是可以為的, 是可以動的, 動也是不動。

這個是本來如此, 不是刻意為之。

 

卓彌釋迦意希的道果法中的無為,

是在沒有明了本來麵目的情況下的刻意為之,

刻意無為, 就是已經為之了。

 

我在這裏為白教噶舉派的開山祖師馬爾巴感到非常慶幸。

當年若不是他家錢不夠, 交不起卓彌釋迦意希要的學費,他很可能就和貢卻傑布一起, 留在卓彌釋迦意希那裏繼續學他的道果法。

留在這樣的庸師處,馬爾巴就完蛋了。

幸好他交不起學費, 隻有外出求法。

才有機會在那爛寺碰到那洛巴, 學得最上乘的佛法, 得以明心見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八思巴盡管貴為帝師, 統領西藏和天下佛教, 但沒有開悟。

由此可知, 藏密花教薩迦派的教義, 是不了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