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密宗】金剛薩埵之:阿底峽尊者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6-26 21:10:04

藏王朗達瑪的滅佛, 造成西藏佛教幾致潰滅的狀態。

經過將近二個世紀, 佛教才重現曙光, 開啟了後弘佛教時期。

此時, 吐蕃王朝已經滅了, 取而代之的是古格王朝。

在這種情況下, 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入藏。

 

阿底峽尊者, 又作阿提沙, 是孟加拉國王卡魯耶那珠的次子。

自幼聰穎過人, 十歲離開王宮, 到山林參訪修學。

再到那爛陀寺就菩提賢論師, 明杜鵑菩薩學習。

二十一歲即通達內外聲明, 因明之學, 辯論時無人能敵。

二十九歲從戒護律師出家, 廣學大小乘經論及密教,法名吉祥燃燈智。之後又乘船到蘇門答臘向法護求法共十二年之久。

四十四歲, 阿底峽尊者回到印度, 駐錫於超岩寺,成為該寺首座論主。

 

公元1010年, 阿底峽尊者受西藏王族阿裏地方智光邀請,離開超岩寺,途經尼泊爾, 一路朝聖禮佛進入西藏。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以後,

著書立說, 振興戒律, 講解顯密教次第, 從事經典翻譯。

一時, 佛教大盛。

阿底峽尊者創立噶當派, 整頓西藏僧團,使之麵目一新。

 

在蓮華生大士之後,阿底峽尊者的再次入藏, 開啟了佛教在西藏的後弘時期。  在教義上,阿底峽尊者的噶當派和蓮華生大士的寧瑪派有很大的區別。

噶當派的教義, 把經律論三藏, 歸納在三士道次第中。

極力提倡持戒, 禪定與觀法兼修。

主張上中下不同次第的修習。

阿底峽尊者的代表著作《菩提道燈論》, 即是因應當時西藏佛教界修行不重次第, 重密輕顯或重顯輕密的混亂情況而著述。

阿底峽尊者主張顯密互學, 先顯後密。

 

阿底峽尊者的思想, 對於藏傳佛教的影響非常深遠。

時至今日, 藏密弟子都是先顯後密。

很多人誤以為, 藏密弟子隻學密法。

其實現在的藏密弟子, 起初十年, 都是在學顯法。 十年後, 如果個人有誌願, 經過考核, 才進入密學院學習密法。

也就是說, 很多藏密弟子根本就沒學過密法。

 

公元1045年, 曾參加迎請阿底峽尊者的居士仲敦巴拜阿底峽尊者為師,修習佛學,盡得其傳。公元1055年,阿底峽尊者去世後,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

熱振寺便是噶當派的主寺。

噶當派由此逐漸成長並發展起來。

 

公元13世紀晚期,

噶當派喇嘛泅丹惹遲, 把噶當派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為《甘珠爾》和《丹珠爾》。 這就是在佛教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阿底峽尊者的再次入藏以及噶當派的成立,

直接形成了佛教在藏區的再度興旺。

阿底峽尊者入藏三百年後, 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改革西藏佛教,其教義思想係統的成立,淵源於此。

格魯派俗稱黃教。

公元15世紀格魯派興起後,因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

從此噶當派也就不再單獨存在了。

所以,格魯派又有新噶當派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