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天下】大乘華嚴之:體性常不動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4-05 13:57:26

《華嚴經》第十一和第十二卷都可以跳過。

這兩卷屬於法會中的插曲, 嘉賓講話。

我們直接來到第十三卷。

這時候普賢菩薩說累了, 下去喝杯茶, 上個廁所。

換上了文殊師利菩薩。

 

現在來摘錄幾段文殊的講話。

 

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

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

修習得明了,此人疾作佛。

 

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

眾生無有生,亦複無有壞,

若得如是智,當成無上道。

 

眾生無智慧,愛刺所傷毒,

為彼求菩提,諸佛法如是。

普見於諸法,二邊皆舍離,

道成永不退,轉此無等輪。

 

體性常不動,無我無來去,

而能寤世間,無邊悉調伏。

 

文殊講話, 和普賢風格完全不同, 幹脆利落, 更像金剛藏。

我把這幾段再精煉一下。

 

體相無所有,見心(性)無所生,

二邊皆舍離,體性常不動。

 

把“心”換成“性”更貼切。

同音字, 這個應該是屬於翻譯的問題。

體無相, 當然常。 性恒在, 當然常。 空無邊, 自然二邊皆去。 性無生, 自然常不動。

好啊, 文殊也學會了無影掌。

可以當之無愧的稱之為文殊師利如來。

 

你發現一個規律沒有?

開悟的人, 都在說體和性。

開悟的人, 是不會把相當成敵人的。

而沒有開悟的眾生, 總是在思考如何對付相。

 

眾生無智慧,愛刺所傷毒,

為彼求菩提,諸佛法如是。

 

文殊師利, 智慧第一。 果然是透徹啊。

眾生智慧不足, 所以受, 所以求。 而諸佛法, 都是投眾生所好的方便, 其本身就是受和求。

我曾經說過, 佛法的精髓就是沒有佛法。

去了佛法, 才是佛法。

去了佛法, 就是去了受和求。

 

佛, 非佛, 是名佛。

 

體性恒常在, 無受無得失。

求什麽?

恐懼什麽?

顛倒妄想什麽?

 

謝謝宇宇把如何加入竹林精舍的步驟列出來。

確實常有人問這個問題。

 

璽宇說:“萬事萬物皆由因緣而生滅,萬事萬物皆是相,相中無性,所以有生滅;自性空而無相,所以無生滅,恒在作用。”

嗬嗬, 這就對了。

剛開始難免有些反複, 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宇宇在《安住於虛空》一文後的回帖, 相當精準。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

很明顯, 已入化境。

 

感謝各位弟子們的掛念。

我自然會照顧自己, 大家也自己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