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天下】大乘華嚴之:普賢王如來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4-02 07:43:37

佛陀有很多的弟子。

很多都稱之為菩薩。

可是菩薩與菩薩之間差別很大。 這個不奇怪。 同一個師父, 有的弟子成就高一些, 有的差一點。

迦葉尊者之所以得了正法眼, 是因為他是第一個開悟的。

其實還有其他弟子後來也是開悟的。

所謂正法眼, 除了認證開悟以外, 還有衣缽的意思。

相當於下一任掌門。

 

佛說的經典當中,

常常是弟子們提問, 佛陀回答。

有時卻不是。

有時是某一位弟子回答其他弟子的提問, 佛陀隻是坐著聽。

這種狀況我們在《密嚴經》中看到過。

《密嚴經》就是金剛藏說給其他菩薩聽, 佛陀基本上沒說話。

在《華嚴經》中也是如此, 主要是普賢菩薩在說。

 

如果是某位菩薩說, 然後佛陀馬上插進來改正, 就說明這位菩薩說得不怎麽的。 如果佛陀聽之任之, 那說明什麽呢?

說明領導認可, 沒有要補充的。

間接說明, 這位菩薩其實已經開悟了。

所以我說, 金剛藏菩薩應該稱之為金剛藏如來。

普賢菩薩呢, 也應該稱之為普賢王如來。

 

《華嚴經》的背景是一場大法會。

慕名而來的人很多。

舉辦和參加過大法會的人就知道, 會有很多人從各地而來, 法會有時持續好幾天。 如果是密教的法會, 有時會更長。 各種唐卡, 曼陀羅, 有時要準備幾個星期或更長。

 

《華嚴經》一共有八十卷。

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法會的盛況。 從學法的角度來說, 這些描述看看就好, 可以一掃而過, 不必花過多心思。

比方說, 從第一到第六卷, 就可以跳過。

這六卷就好像各地進京的官員麵聖, 說一大堆好聽的話讚美皇帝。

“皇帝陛下天縱神武, 文治武功, 舉世無雙,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四海臣服, 萬民擁戴。 奴才對皇上的敬仰之情, 猶如滔滔江水, 綿綿不絕。”

和這個差不多的意思。

 

所以我們從第七卷看起。

 

爾時,普賢王如來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諸佛種種方便門,出興一切諸刹海,皆隨眾生心所樂,此是如來善權力。諸佛法身不思議,無色無形無影像,能為眾生現眾相,隨其心樂悉令見。或為眾生現短壽,或現住壽無量劫,法身十方普現前,隨宜出現於世間。或有嚴淨不思議,十方所有諸刹海;或唯嚴淨一國土,於一示現悉無餘。或隨眾生心所樂,示現難思種種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現無量。或有自然成正覺,令少眾生住於道;或有能於一念中,開悟群迷無有數。或於毛孔出化雲,示現無量無邊佛,一切世間皆現睹,種種方便度群生。或有言音普周遍,隨其心樂而說法,不可思議大劫中,調伏無量眾生海。或有無量莊嚴國,眾會清淨儼然坐,佛如雲布在其中,十方刹海靡不充。諸佛方便不思議,隨眾生心悉現前,普住種種莊嚴刹,一切國土皆周遍。”

 

總的來說, 普賢說法開示不如金剛藏直接了當。

感覺上有些含含糊糊, 不如金剛藏那麽簡短有力。

還是秉承了佛陀說法的特質, 方便法中夾著第一義, 有點夾生飯的味道。 這可能也是因為大法會, 來的人良莠不齊的原因。

 

這段頌言中有兩句話很重要。

 

“諸佛種種方便門,出興一切諸刹海,皆隨眾生心所樂,此是如來善權力。”

“諸佛法身不思議,無色無形無影像,能為眾生現眾相,隨其心樂悉令見。”

 

第一句話說明佛為了投眾生所好, 開了很多方便門。

第二句話點出了第一義。

為什麽說第二句話點出了第一義?

我們昨天才說了無影掌。

我說了, 學會了無影掌, 你就是如來。

普賢菩薩絕對學會了無影掌,

所以他是普賢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