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天下】唯識十一之:根本沒有錯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2-03-15 06:19:50

我在上一本書《唯識六經》中,

並沒有講到《大乘阿毗達磨經》。

這本佛說的經典沒有中文譯本, 失傳了。

既然失傳了, 為什麽我們知道佛曾經說過這本經呢?

因為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無著菩薩的這本《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據說是唯識宗的鎮宗之寶, 傳世之作。 它一共有七卷, 可以分成兩部分。

本事部分, 由一,二,三卷組成。

抉擇部分, 由後麵四卷組成。

我們看看前三卷就好了。

抉擇就是取舍, 看都不用看, 就可以用三個字總結。

第一個字, 錯。

第二個字, 錯。

第三個字, 錯。

 

佛弟子都知道《般若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心經》是佛說的最簡明扼要的一本經。

第一義全在這裏, 一絲方便法都沒有。

佛在這裏說到了五蘊, 色受想行識。

佛在這裏說到了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佛在這裏說到了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佛在這裏說到了四聖諦, 苦集滅道。

佛在所有這些前麵都用了一個“無”字。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苦集滅道。

 

可是, 你不要忽略了前麵那關鍵的一句, “是故空中無色。”

這是”實相無相“的另一種說法。如來法身,沒有相,是空為體。

因為空, 所以無, 無並不是什麽也沒有, 而是無受。

空並不等於沒有, 空中可以有, 而且一定有。

自性恒在, 怎麽會沒有?

色恒在, 怎麽會沒有?

性有,相有,但性無相,相無性。

 

無著菩薩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也提到了六根五蘊, 並且引用了佛在《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說的話。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陽焰, 行如芭蕉, 識如幻化。”

六根就是六識, 包括在了最後這“識如幻化”裏麵。

 

我們來看看無著菩薩是如何理解佛的話的。

 

雲何建立界?

“色蘊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 及法界一分, 受蘊想蘊行蘊即法界一分。識蘊即七識界, 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

 

蘊是什麽?

就是無明, 不好的東西, 是個貶義詞。

無著菩薩認為, 六根六塵就是五蘊的一部分, 屬於識蘊。

既然屬於識蘊, 就是識中不好的種子。

既然是不好的識, 就哢嚓掉。

 

唯識宗的這些祖師, 和你我一樣是佛弟子, 和你我一樣也是從讀佛經開始的。 同一本書, 每個同學的理解是不同的。

都是讀書人, 按老話說, 識字的先生, 思維當然會有邏輯推理。

所以, 唯識宗的學說一定有很強的邏輯性, 否則, 也難以使人信服。

它的錯誤, 是在對最根本的本來麵目的認知上。

前提錯了, 結果就一定錯了。

就像統計, 數據采樣如果錯了, 公式計算全對了, 結果也是錯的。

 

色不是錯, 想不是錯, 行不是錯, 識不是錯,

甚至連受都不是錯, 連無明也沒有錯。

什麽是錯?

發生了不好的結果, 有人受到了傷害, 浪費了資源, 汙染了環境, 等等等。 如果沒有傷害, 浪費, 汙染, 又如何有錯?

無論什麽, 都不可能傷害, 浪費, 汙染空。

所以, 對空而言, 沒有錯, 不可能有錯。

沒有錯, 你要改正什麽?

你什麽也不需要改正, 謂不動。 你一開始改, 就動樂,就錯了。

 

如來法身, 恰恰就是空無相。

所以如來什麽也不需要做, 所以不動, 所以常定, 所以如來。

空無相無願, 是三解脫門, 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