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天下】龍樹中觀之:空相未有時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1-12-12 08:36:04

有時我們會喜,

有時我們會悲,

可是有時候, 你會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有時候, 根本是又喜又悲, 悲喜交加。

所以有時候, 是不能單純的用悲和喜來形容心情的, 因為單獨的一個悲字和一個喜字, 都不貼切。

 

這個世界上的東西, 看上去涇渭分明。

我們學過物理就知道,

這世上的物質分為固態, 液態, 氣態。

除此之外了, 還有真空, 就是什麽物質也沒有。 廣闊的宇宙空間, 星際之間, 就是完全的真空狀態。

 

可是真的就是這樣涇渭分明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 陽光又是如何來到地球的呢?

陽光又是什麽狀態呢?

陽光又是如何闖過廣闊無垠的真空的呢?

當陽光穿過真空時, 它到底是空還是有呢?

你如果說它是空, 我們在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它, 萬物生長靠太陽, 雨露滋潤禾苗壯。

你如果說它是有, 那它穿過的就不是真空。

 

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身體分解,

把我們的身體還原成一個一個的分子或原子, 或者再進一步細分, 你會發現,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張元素周期表。

我們的身體和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 毫無分別。

都是由基本元素組成。

 

可是, 我們和日月星辰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那就是我們是有情, 日月星辰是無情。

我們可以感知, 日月星辰不可以。

我們都是由基本元素組成的, 那我們感知的能力是從哪裏來的呢?

一種可能是由元素的排列組合來?

如果是這樣的話, 生命的起源就應該是可以複製的。 可是到目前為止, 科學家們都沒有能夠複製生命的起源。

還有一種可能, 就是它是獨立存在的。

當然到目前為止, 也沒有被科學家證實。

 

龍樹尊者在《中觀論》第五品,

講的就是我說過的四個字: 非空非有。

龍樹尊者的原話是:

 

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淺智見諸法,  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我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當空和有都沒有了的時候, 就沒有了兩邊, 自然就沒有了從一邊去到另一邊的修行之法。 智慧低的人, 才會執著於諸法, 執著於有無。 如此就不能見性。 隻有滅了兩邊才能見性。

 

還記得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 度化五比丘說的四個字嗎?

世尊初轉法輪, 就說了四個字: 苦集滅道。

世人從因果的角度來理解這四個字, 因為世間苦, 所以要出世, 於是應該要好好修道, 以達到入寂滅的目的。

錯, 錯, 錯。

這是婆羅門的說法。

這是基督教的說法。

這是天主教的說法。

這是伊斯蘭的說法。

這不是佛陀的說法。

 

佛教現在有差不多兩千六百年的曆史, 可是你知道婆羅門有多久的曆史嗎? 有差不多五千年的曆史, 比佛教早兩千年。

在當時的印度, 婆羅門占絕對統治地位。

今天在印度, 仍然有許多婆羅門的苦行僧。

世尊初轉法輪, 一定要有所創意, 說得和婆羅門不同, 才會有人跟, 如果說得和婆羅門沒什麽不同, 大家信佛教作什麽?

大家直接信婆羅門就好了。

所以世尊說法, 借用了很多婆羅門的法門, 沒有全盤否定婆羅門, 是為了讓世人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受, 但又要把第一義說出來。

難啊, 不容易。

 

什麽是苦集滅道?

苦就是苦, 代表一邊。

集就是樂, 代表另外一邊。

兩邊都滅了, 就是道。

 

龍樹尊者說的, 和佛陀初轉法輪,完全相同。

唯一的區別是, 佛陀用苦集代表兩邊, 而龍樹尊者用了空相和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