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竹林精舍之 祖師不在東西山
文章來源: 孔雀羽2021-07-03 00:59:12

又有一位佛弟子,

讀了拙文《開口即失》, 然後就把《自在王菩薩經》複製過來。我想他可能是不同意我的話“所有的文字, 所有的開示, 都隻是方便,  都是不了義的。”

在佛教界, 大約有這麽一個粗略的劃分,認為佛陀所說的經典中, 大般若部的經典是了義的, 其他的則不是。我以前也說過, 像《金剛經》,《園覺經》, 《楞嚴經》, 包括《自在王菩薩經》, 等等這些都是了義的經典。

 

其實, 所謂的了義和不了義, 是看離題有多遠。

佛所說的經典, 都是圍繞著無上正等正覺,有的說的直接一點, 有的說的含蓄一點, 像有位佛弟子說的, 設了彎路。但是沒有哪一部經典, 那一段祖師的開示, 直接把無上正等正覺寫出來, 說出來。  所有的經典開示, 你仔細去推敲, 都能找出破綻, 因為開口即失。

當然, 在悟者眼中,所有的經典都是了義的, 因為都沒有跑題。

這就是為什麽我說, 你開悟以後, 重讀任何的經典, 一眼掃過去, 諸佛現全身, 不是經典完美無缺, 經典本身是漏洞百出, 而是你了義了。

 

佛說《金剛經》, 說一句, 否定一句。

既然如此, 何必說?完全是自打耳光。

如果是學校評最差語文老師, 我一定投佛陀一票。

可是如果你真正明白為什麽佛陀要自打耳光, 你就了義了。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

問:“一法普潤一切群生。如何是一法?”

師曰:“雨下也。”(有法有眾生,哪裏還是一法,已經完蛋了)

問:“一塵含法界時如何?”

師曰:“早是數塵也。”(有塵有法界,至少有了兩塵也)

問:“金鎖未開時如何?”

師曰:“開也。”(有開有未開,就不是金鎖也}

問:“學人擬欲修行時如何?”

師曰:“虛空不曾爛壞。”(答得不好,應改成空性不曾爛壞)

你發現沒有,隻要開口,就落入兩邊,開口即失。我如果要當杠精的話,就算釋迦摩尼說法開示,我一樣分分鍾找出他的破綻。事實上,佛說的經典中破綻百出。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所以臨滅前否定一切,不承認曾說過法。

    

問:“祖祖相傳,傳個甚麽?”

師曰:“老僧不解妄語。”

問:“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濁?”

師曰:“佛法清濁。”

曰:“學人不會。”

師曰:“汝適來問個甚麽?”

這一段我想送給法眼師兄。師兄曾經說過,“法,是佛所說,祖所傳”。

大同禪師曰:“老僧不解妄語。”嗬嗬,祖祖相傳,沒有傳個什麽。因為誰也沒有把正法眼藏說出來寫出來過。

“佛法二字,如何辨得清濁?”

“佛法清濁。”佛與法,就已經落入兩邊,已經是清濁。

 

問僧:“甚麽處來?”

曰:“東西山禮祖師來。”

師曰:“祖師不在東西山。”(嗬嗬,還是要離開兩邊)

僧問:“如何是玄中的?”

師曰:“不到汝口裏道。”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與人為師。”

曰:“見後如何?”

師曰:“不與人為師。”

問:“如何是佛?”

師曰:“幻不可求。”

問:“千裏投師,乞師一接。”

師曰:“今日老僧腰痛。”

 

這裏稍微解釋一下給新來的同學。一直看我文章的同學就知道牛頭是什麽意思。那是指四祖旁嗣牛頭山法脈。四祖把衣缽給了五祖弘忍,但座下還有其他開悟的弟子。

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麽與人為師?因為他在說法講經給別人聽。

見後為什麽不與人為師?因為他已經悟道了,知道沒有佛法才是佛法,知道了開口即失。

 

前段時間看電視, 好像是北京台, 記得不是太清楚, 有一個中學生比賽的節目。 其中有一個單元是找相同詞。

比方說,第一個圖片是海綿,第二個圖片是海關,第三個圖片是一本書叫《老人與海》,第四個圖片是海馬。

這個相同詞當然就是海。

讀經參公案道理是一樣的。

所有的經典, 公案, 它們的相同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在圍繞這個核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