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之死引發“國人劣根性”說法的緣由
文章來源: 趙大夫話吧2022-07-14 04:56:48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發表演講時遭到槍擊後死亡。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後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8日說,中方對這一突發事件感到震驚。

趙立堅在當日例行記者會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安倍前首相曾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過貢獻。“我們向安倍前首相的家屬表示哀悼和慰問。”

大陸民間對此事件的反應,確切地講,也是多極。不少人有親日情結,無需否認;另有一些人鑒於安倍任內確實做過對中日友好有利的事,加之人死為大,不少人也持同情態度;然而更加無需否認的是,與官方態度不同,更多的人表現出了欣喜之情。

從網上的留言可以看出,表達喜悅之情的人數遠遠多於前兩者。俗話講沒有無源無故的愛,也沒有無源無故的恨。之所以會是這樣,從中日關係的曆史和安倍的近期表現不難發現答案。

 

一個有世仇的惡鄰家裏死了前當家人,人們私下高興一下也無可厚非;當年本拉登被美國人幹死時,普通美國人很高興,這樣很容易理解;而二戰時,得知希特勒自殺,蘇聯人肯定欣喜若狂,人之常情嘛!一個時時刻刻惦記著將日本變成“正常國家”,將修憲作為畚鬥目標的人,在大多數國人的心目中決不是善類,他死了,而且是爆屍街頭,為何不能高興?這幾天,日本參院的選舉結果表明,自民黨及執政聯盟已獲得2/3以上席位,這意味著我們這位惡鄰惡性未改,隨時可能咬人。

 

這幾天網上一下子冒出不少“人性論”者,指責國人的這種情緒反應缺乏人性,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現。其中一位教授的言論,引起廣泛關注。

唐山師範大學的教授石文瑛居然公然在微博上發帖辱罵全體中國人是“zhina劣根奴”。

微博賬號“瀟元___勵誌與愛情”就是石文瑛,女,筆名瀟元,1962年生,祖籍河北滄州肅寧,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文係。唐山師範學院教授,2017年退休。

她在微博上還持續回應反駁她的人:

“今之土地,人性扭曲,靈魂肮髒醜陋,愧不如先祖古人。”

“我為我的民族感到羞愧!”

“一個道德敗壞的人,唯一讓他高興的事,就是別人倒黴了。一些人在低劣時,除了喜歡看到別人的不幸,已無其他樂趣可言!”

 

像石文瑛教授這種自認“道德卑賤”的人並不少,這些人在罵本民族的時候,忘記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她們其實是站在西方的角度上罵中國人。

這種現象的形成,既有時代因素,更多是西方勢力對國內進行文化滲透的結果。

1.時代的因素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看中國全方位地落後於西方,既缺乏資本積累,又沒有一流人才,而技術上的差距,更加不是一朝一夕能趕上。

對貧窮和落後的絕望,深刻地印到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骨髓裏。他們需要一個理論來解釋,或者說,緩解這種絕望。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各種對中國原生文明根源的進行全盤否定理論層出不窮。

台灣柏楊作家出版了一本書《醜陋的中國人》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劣根性,並一針見血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諸多糟粕。

有些還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的黃河文明,不上西方的海洋文明。

這個群體從此在國內蓬勃發展起來!

應當承認,在當年的年輕人中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但後來隨著國家政治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不少人走出國門後看到了更為真實的西方,相當多的人逐漸改變了看法,對自己的民族有了自信。

 

但有一些人,年輕時候形成的價值觀沒有改變, 民族自卑感伴隨一生,稍有風吹草動就往自己的根子上找原因,同時也忘了其實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另一個客觀事實是,這些人再怎麽湊,別人還是把你當外人。台灣目前的執政者就是典型例子,盡管死心塌地,望眼欲穿地希望別人垂青,但“棋子”就是“棋子”,用完後被人隨手一丟,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2.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

西方對一個國家文化滲透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維持該國人的“道德卑賤”感。

劉慈欣在《三體》裏創造了“思想鋼印” 一詞。

“思想鋼印”在現實社會中有兩種主要的形式:1、學校教育;2、大眾傳媒;3、電影和文學。

學校教育是西方文化影響的重點。一直以來,高校都是最容易出公知的地方。很多中小學的教師也以西方價值觀為導向。西方國家一直有大量的資金支持國內的教師到國外交流學習,其中有一個目的就是給這些教師洗腦。

石文瑛教授很明顯就是給日本收買或者洗腦成功的人。

除了學校教育,大眾媒體和電影文學就是另外幾種種思想鋼印工具。

比如“中國人素質差”就是一個經外誘內導、層層加碼,由西方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幾乎無人再打問號的“思想鋼印”。這種潛意識,上至文人學者、下至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順,皆以此為憑。

中國人在國外但凡有個別人在排隊的時候沒有有耐心、超市買菜挑肥揀瘦,就會被西方媒體當做“中國人素質差”大肆宣傳。

在文學和電影方麵,隻要是西方對手的國度,該國文學作品或者作者被推薦標準就是一個:直接或間接地維持該國人的“道德卑賤”感。前些年,一些大導演或文學獎獲獎作品及感言,幾乎都是這個套路,例子就無需多言了。

中國人講究“家醜不可外揚”,這種靠自報家醜成名的方法,本人實在不願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