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何以獨步“曆史演義”之林?
文章來源: 牟山雁2021-05-05 05:06:53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之苑第一枝報春的奇葩,又是曆史演義小說空前絕後、無可超越的代表之作。

何也?以下略述管見。

吳豐山看三國演義:不讀史實但看壯闊文采-風傳媒

文學史家鄭振鐸將“講史”類小說分為兩類:一為英雄傳奇,以《水滸》為代表;一為曆史演義,以《三國》為代表。

可是問題就來了:《三國》模仿者如《東周列國誌》等一大批描寫一朝一代曆史興衰之作,不僅在藝術上無一可與之比肩,其精神實質、藝術追求亦大異其趣。

此即《三國》何以獨步“演義”之林的答案。

首先,《三國》並無意於寫一部通俗史書,而是以表現理想為主。書中歌頌明君、反對暴政的思想、劉關張情同手足的君臣關係,以及諸葛亮足智多謀和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無疑是作品的主調。

其次,《三國》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而不是以演繹曆史為中心。無論著墨的重點和結構方式,都是圍繞蜀漢集團重要人物展開的。前三十幾囘,重點是在軍閥混戰、天下紛爭的背景下顯示劉關張的義勇和仁德;第三十七囘諸葛亮出山後,就成了全書的中心人物。前有周公瑾,後有司馬懿,都是作為諸葛的陪襯出現的。

再次,《三國》並不像毛宗崗所說的“據實指陳,非屬臆造”,也不像章學誠所說的“七分實事,三分虛構”,而是大膽擺脫史實的羈絆,張開藝術想象的翅膀,創造出大量生動情節,築成作品的血肉之軀。其虛構法有“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及純粹虛構等。問題的關鍵在於,所謂的史實,一經羅貫中之手寫進小說,就成了小說有機組成部分。以赤壁之戰為例,具體是什麽樣子,正史大都語焉不詳。而羅貫中根據他豐富的曆史知識和深厚的鬥爭生活經驗,奇跡般創造出洋洋灑灑數萬言大文,將這場大戰寫得栩栩如生。

最後,《三國》頗具濃厚的傳奇色彩。如情節的傳奇性,對關羽、張飛、諸葛亮濃墨重彩、大膽誇張的描寫,都非常突出。這也是它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至此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說《東周列國誌》等曆史演義與《水滸傳》等英雄傳奇代表了古代“講史”類小說的兩個傳統的話,那麽《三國演義》在形式上屬於前者,但從本質上、從小說美學角度講,則屬於後者。

它既不像《東周列國誌》那樣,僅按曆史記載來取舍材料,也不像《水滸傳》《楊家府演義》那樣,抓隻一點曆史的影子,全按作者的審美理想去虛構。而是在盡可能保留曆史框架的同時,大量吸取民間傳說的精華,並在史實的基礎上大膽創造,充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可以說《三國演義》是古代人民偉大創造力的結晶,是天才小說家羅貫中心血澆灌的碩果,也是明初可能出現的最偉大的曆史演義小說。

(2021-5-5)